震撼是这么制造出来的!武汉观众走进《沧桑》后台探秘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2日讯(记者范雅琴 通讯员周媛媛)9月21日—22日晚,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武汉琴台大剧院燃情上演。该剧作为琴台大剧院金秋演出季的第一个剧目,既延续了电视剧版的史诗品质,同时又增添了话剧特有的质感。22日下午,戏迷们随梅姨的扮演者姜业婷一起走到后台探秘,这部让人倍感“震撼”的话剧背后的故事。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剧照。 

直径13米的转台,完成57场戏的转场

在舞台的中央,是一个直径13米的转台,近4个小时的演出,57场戏跨越四分之一世纪。而其中的多个重要历史时期都是靠13米的转台完成转场。它就好似历史的年轮,将一幕幕故事推向高潮。戏迷们站在舞台中央,体会120人的团队在舞台上谢幕的感受。观众田智说:“谢幕的音乐响起来时,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了上个世纪。”姜业婷介绍,谢幕时所有演员都是站在这个中心园内转动360度,而地上许多荧光色的地贴,上面有标记好每一件道具的位置,以便演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转场。

戏迷们站在舞台中央,体会120人的团队在舞台上谢幕的感受。夏俊俊 摄

舞台上方是三块景片,仔细一看,表面有不均匀的凸起。能够随着剧情调节高度,形成不同的组合,同时它们也起到投影幕布的作用。而在剧中这三块景片就像三幅象征远去记忆的“残片”,随剧情不断升降,20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次第展开。

剧终时,“人间正道是沧桑”七个大字徐徐落下,演员随转台绕场一周,伴随着磅礴大气的音乐,留给观众震撼的观感和无尽的回味。这一幕作为《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名场面,姜业婷说:“这七个字没有采用我们熟知的毛体,而是用了繁体黑体字,然后在色彩和边缘进行了艺术处理,最终呈现出我们现在看到的效果。”

还原历史,在细节处做到尽善尽美

由于剧情跨越多个重要历史时期,为全面反映历史、还原历史,剧中服装大到一件披风,小到一个帽徽,都尽可能地反映剧中人物所处的年代、职业和社会地位。据统计,《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服装多达200多套300余件,道具200余件。

仅杨立华这个角色就有6套服装。她的旗袍,在设计上也是尽量融合年代感和面料的质感,大量使用了刺绣、提花等手工技艺。而令戏迷们没有想到的是,剧中服装最多的是群演,一场下来需要换装40套。

1:1还原的枪。 夏俊俊 摄

剧中的道具多是1:1还原,黄埔军校的校旗每面旗上都有番号、有枪头,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而剧中需要用到的手铐脚链,选用的是全铝材料,既有质感能够发出声响,也不像铁制的道具那般沉重。

在下半场中,有很多戏发生在延安,用到了石磨、羊皮筏子、腰鼓等当地特色的道具。姜业婷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延安河边的纺车,这是道具老师特地找到西北老手工人制作的。这些场景的展示,除了还原历史之外,还想反映当时与国统区水深火热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

【编辑:张文辉】

(作者:范雅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