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推进城市圈水务同城化发展 ——2021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科技博览会暨论坛圆满闭幕

        今天,为期三天的2021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科技博览会暨论坛闭幕。

        本次博览会以“共抓长江大保护,聚力流域生态建设”为主题,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推广宣介水务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并围绕“新时期武汉治水战略”等重点议题组织技术交流和宏观政策解读。

        此次论坛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刘永定、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张辰等70余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学术交流。通过前沿学术和新技术、新工艺交流,此次大会的召开将有力推进水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助力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推进武汉城市圈水务同城化发展。

        9月23日,水博会开幕。

        高位对标

        系统谋划新时期武汉治水战略

        钮新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江风湖韵、水城共融,水是武汉最耀眼的名片。长期以来,武汉市高度重视以水治城、以水兴城,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武汉要全面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全面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安全水系统、优质水资源、清洁水环境、健康水生态、繁荣水文化等方面,系统谋划新时期武汉治水战略,并建议武汉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超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与防灾减灾能力,将武汉打造成为人水和谐共生的滨水生态城市。

        水科技发展助力

        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

        王焰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水是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键,水循环是联系地球系统多圈层的纽带。

        通过对长江中游水生态环境驱动因子、流域水循环、湖泊污染物迁移机理的分析发现,污染源的精准识别、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全流域观测模拟、实时跟踪评估是目前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的重大技术挑战。

        为解决长江中游城市水生态环境核心问题,建议基于长江生态大数据中心建设,以水文地质学的视角、地球系统科学的思维,加强流域生态修复顶层设计、监测评价技术体系、污染防控及生态修复新技术研究,发挥水文地质学科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专家学者现场开展专题学术交流。

        统筹协同

        浅水湖泊生态修复的科学原则

        刘永定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我国分布着众多浅水富营养型湖泊,长江中下游泛滥平原地区尤为典型。从环境-生态角度看,对这些湖泊的地理位置、物理形态、吞吐能力、流场流态、营养水平、S-F-B(结构-功能-行为)、生产力和异质性等8个方面的认知,是保护和治理必不可少的基础。

        目前,江湖阻隔、岸带受损等问题先后出现。

        在保护治理湖泊的实践过程中,依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正确理念,在调查分析、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中,充分融合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经济发展和水文化传承,遵循“系统原则、目标原则、有限条件原则、类型原则(时空分异)、平衡原则(承载力)、生产力控制原则、递进原则(爱高迪定律)、自组织与共力修复原则、规模原则和安全原则”等十项原则,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环境—生态工程技术体系。

        构建适应新时期发展的

        城市内涝韧性安全体系

        张  辰 全国勘察设计大师

        近年来,国家对城镇内涝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密集出台了系列排水防涝相关重要政策文件,逐步完善标准体系,陆续开展工程建设。

        城镇内涝防治体系分为源头减排、雨水管渠、排涝除险、应急管理4部分。现阶段,我国已建立了适应中国新时期发展的、与国际接轨的内涝防治标准体系,上海、南京和昆山等地均出台了内涝防治规划方案。

        关于超标暴雨的应对措施,建议建立动态、规范化的城市尺度内涝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灰、绿、蓝结合的现代城市排水防涝韧性安全体系;建立与流域防洪相衔接的应急工程体系;建立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城镇内涝应急管理平台等。

        展会现场。

        专家学者云集 共谋武汉智慧水务发展

        23日,2021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科技博览会暨论坛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由市防汛信息中心组织的智慧水务分论坛,汇集了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共18位专家,围绕智慧水务建设、水务监管数字化等议题,各抒己见,为武汉智慧水务建设出招。

        武汉大学遥感学院教授姚剑分享了采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及机器人技术,利用视频+无人机+遥感等数据,替代人力进行检测、识别、预警的技术思路,为人工智能技术与水务业务融合提供了参考。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城市径流控制与河流修复研究中心主任及博导贾海峰则以苏州为例,展示了城市水环境智慧管理的经典案例及面临的新挑战,给武汉建设智慧水务城市以启迪。

        展区现场,来自国内外的水务设备供应商共150多家,展出产品1000多种。其中,与智慧水务相关的技术、产品占据相当比例。不少供应商坦言,推进智慧水务不仅是水务工程强监管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水务事业改革发展的核心要务。

        近年来,武汉市突出“一张网、一张图、一体系、一平台”建设,数字赋能,水务信息化支撑水务业务管理能力初见成效,但武汉智慧水务仍处于急用先建的阶段,还存在物联感知覆盖范围和监测要素不全、数据质量不高、业务协同和智慧应用程度不足等问题。

        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十四五”规划布局,武汉智慧水务将按照“6+3+2+3”的总体构架,逐步实现“全面互联感知、智能自动调控、深度融合分析、智能管理决策、总体安全可控”五大支撑能力,即“一网全感知、一图知全局、一屏全指挥、一键辅决策、一证保安全”的五项管控目标。

        (记者 廖宇智 王怡人)

        【编辑:唐青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