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防汛陈列展征集活动开启,您家的老物件也可能成为“藏品”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6日讯 你知道武汉最高的洪水位有多高?你见过“爷爷辈”的防汛武器吗?你知道百年前防汛巡堤靠什么照明?在26日开幕的“大江东去——武汉防汛陈列展”上,这一切都将找到答案。

9月26日上午,武汉防汛陈列展吸引众多市民参观。记者郭良朔 摄

一杆水位尺,让你和洪水比身高

武汉的历史,是一部与水共生、与水相争的历史。千百年来,长江洪水给城市的压力始终存在。特别是1931年、1954年与1998年爆发的大洪水,至今仍让不少武汉人回忆起来感到心惊。可三次大洪水的水位到底有多高,未曾亲历的市民可能并不了解。

在武汉防汛陈列展上,一杆红色标尺十分醒目。这杆标尺贴于墙面,与地面垂直,上面印刻武汉历史上三次特大洪水的水位,分别是1931年8月1日的28.28米,1954年8月18日的29.73米,1998年8月19日的29.43米。

巧合的是,展馆地面所在高度,正好为长江武汉段的警戒水位27.3米。如脚踩地面,最高洪水位29.73米可悬于头顶。对此,不少市民评价,这样的设计十分巧妙,可让观众直观感受洪水的高度,水位不再是冰冷的数字。

武汉防汛陈列展展出“拼装式防洪墙”。记者郭良朔 摄

从“石笼”到“拼装式防洪墙”,“防洪武器”变变变

眼尖的人会发现,展厅的某处地面,摆放着60多年前的防洪武器——石笼,拇指宽的竹条相互穿插,编织成孔洞不足小孩拳头大小的竹笼,竹笼里面则装满了石头。

策展人黄建介绍,这种石笼就是最原始的防汛工具,将石笼灌满竹笼放在岸边,能减少洪水大浪的冲击力。1954年洪水爆发的时候伴随着大风,当时空军还将从东北运来高粱杆塞进石笼里,目的是为了让石笼的浮力更大。

1954年的夏天,这样的石笼沿着江岸放置了60多公里,在石笼的旁边还站着千千万万的抗洪人,随时观察水势情况。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防洪武器从石笼演变至沙袋,再从沙袋升级为拼装式防洪墙。陈展现场,铝合金材质的拼装式防洪墙也吸引不少参展者的目光。讲解员介绍,这种防洪墙能顶住洪水长时间浸泡和高强度加压,并且安装简单,还可在非汛期拆掉,方便市民观景、亲水。

挡水“竹笼”等一批当年的防汛工具与市民见面。记者 郭良朔 摄

旧时巡堤,锈迹斑斑走马灯是一宝

此次“大江东去——武汉防汛陈列展”历时1年策展,现场展示了225张历史旧照与多件历史物品,蓑衣、抗洪手册……一件件旧物仿佛都在诉说当年的故事。

挂在展厅墙面上的一盏老式走马灯吸引了不少观展者的注意,玻璃罩子两头小、中间宽,罩子外的金属框架已经锈迹斑斑。黄建说:“这样的走马灯点亮了很多巡堤人的夜晚。”

20世纪50年代,武汉的江边还没有路灯,巡堤人就靠着走马灯烧煤油查看江水情况,后来慢慢的有了手电筒,夜晚巡堤的照明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现在长江沿岸,灯火辉煌,巡堤人再也不用担心夜间照明问题了。

作为全国首个以防汛为主题的陈列展,“大江东去——武汉防汛陈列展”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武汉防洪历史进程。生活在武汉,你家里可能也正珍藏着许多见证武汉防洪史的老物件、老照片……它们背后也许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段难忘的回忆。现市江滩办、长江日报联合开展“听它‘讲’过往”活动,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见证武汉防汛历史变迁的有关物品和资料。所征集老物件、图文视频资料,可用于武汉防汛陈列展收藏展示、交流。联系方式17771887658(晏女士)。(记者黄师师 见习记者杨丝涵 通讯员廖宇智 向丽华)

【编辑:张玲】


(作者:黄师师 见习记者杨丝涵 郭良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