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区教育局局长的教育观:深耕美好促改革,聚焦根本谋发展

[摘 要] 只有推进区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才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为此,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走出一条以“美好教育”为主线,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价值追求的“12345”行动路径,提升了区域教育教学发展质量,提升了居民生活幸福感。

[关键词] 区域教育改革;美好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张念强,男,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唯有主动发力、精准谋划,稳步推进区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才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不断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以“美好教育”为主线,以中部现代化试验区建设为抓手,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路径,以壮大品牌、治理强区为目标,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价值追求,深入实施江岸教育“12345”行动,破解了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密码,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落实好“一个根本”,确立江岸教育改革发展理念主线

在确立教育改革发展理念上,江岸教育始终落实好“一个根本”,即学校教育一定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一)倡导“美好教育”理念,担起育人铸魂使命

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江岸区深入打造“美好教育”,将其作为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切实举措,纳入2035年江岸教育的远景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着眼点在于着力解决人民美好教育需要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每个学生生活在更优美的校园中,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匹配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更全面地成长发展,让每位教师、每个家庭在江岸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打开学生、教师、家长乃至社会携手共建“美好教育”的新境界。“美好教育”更加注重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着力于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创新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实施“责信德育工程”,守好立德树人主责

为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江岸区构建了责信德育“836”① 体系,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责任”“诚信”两大核心主题,通过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责信德育与国家课程的有机融合,积极挖掘地方课程,持续深入开发校本课程,让课程教学成为培养“责信”公民的根本途径,构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较为完整的责信德育课程体系,逐渐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良好态势。2017年,江岸区责信德育实践案例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案例”。

二、处理好“两类关系”,做好江岸教育发展顶层设计

在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上,江岸教育探索处理好“两类关系”,即优质引领与促进公平的关系、整体推进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一)坚持“优质引领”与“促进公平”并重

在发展目标上,坚持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江岸教育积极实施优质扩容改革,在不断提升区域教育品牌的同时,稳步推进新改扩建项目,实现增量与提质兼顾。2018~2020年期间,江岸区新增中小学7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近1万个。“十四五”期间,江岸区将继续推进续建及启动新改、扩建中小学23所,规划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逾2万个。小学段形成了育才、长春、博雅、实验等品牌,中学段形成了二初、七一、六初等公办、民办学校并驾齐驱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坚持“整体推进”与“特色发展”并重

在发展路径上,坚持既要在区域层面统筹兼顾、系统推进,又要在校内不断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创新动力,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走特色化、多样化发展道路,确保“一校一策、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在探索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江岸推出“学校文化溯源创新行动”,指导学校深入挖掘并传承自身文化基因,明确学校的历史方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形成支撑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让学校精神文化更具生命活力和鲜明特色。

三、解决好“三个层面”的问题,激发江岸教育发展合力

江岸教育积极探索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既各司其职,又互相融通的问题。

(一)立机制,共育有路径

积极整合区域家庭及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共同的沟通交流机制、协调合作机制及民主献策机制。切实发挥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职能,畅通家访、校长信箱等沟通渠道,促进学校利用宣传板、自媒体或其他技术平台,宣传和推动教育政策举措及推送学校重要事项,促进形成学校指导家长、家长助力学校的良好局面。

(二)强队伍,共育有抓手

为了让良好校风带动家风,家风带动社会风气全面向好,江岸区成立全市首个思政课讲师团,让更多的师生能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辖区单位,在社会大课堂上增长见识,了解民情、社情、国情,推动优良家风与校风的相互促进、社区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相互融合、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相互开放。

(三)搭平台,共育有实效

将校门向家门打开,以江岸空中美好课堂为平台,在新形势下的家校关系、家庭教育应该把握的五大原则等问题上,给予家长有效指导,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知情人、同路人。采取“家—校—医”联动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水平。整合辖区内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及街道、社区的资源,积极构建区域教育支持系统、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1+N”助力团队,推进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合力。

四、把握好“四种状态”,营造江岸教育良好发展生态

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江岸教育坚持把握好“四种状态”,即学校静下来、质量立起来、教育回归初心、办学走向现代化,建立了“学区共进、品牌共生、人资共享、发展共评”四大机制,办好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一)建立常态运行“稳定器”,让学校静下来

明确学区不是管理层级的简单叠加,而是对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构建。科学合理划分学区,确保各大学区“优质学校引领、品牌学校互助、资源共享、携手共进”。赋予学区“七项功能”②,实施教育教学管理“三共三联”③ 机制。真正让学区成为内涵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让学校静下来全心全意谋教育教学发展。

(二)用好优质资源“孵化器”,让质量立起来

采取品牌孵化、品牌补白、品牌联办三种方式。小学实行“品牌联合办学”模式,在教师资源、干部资源、信息资源、课程资源、教科研资源等方面,由优质高地向发展中凹地输出,成功孵化出系列新品牌,打造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设置优质学校分校,填补部分片区优质资源的空白。中学实施紧密型、竞争型、融合型联合办学,有效稳定片区内对口小学生源,实现优质资源倍增扩容,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

(三)撬动薄弱学校“推进器”,让教育回归初心

以学区为基本平台,打破身份藩篱,共享人力资源,推进教师正向流动。超编向缺编流动,高学段向低学段流动,普教向职教、特教流动,优质校向普通校流动。按照立足学区、共享交流,强弱结对、定向交流,中小衔接、跨界交流,科学管理、促进交流的方式,通过教师交流实现“名校”和“普校”的校际壁垒逐步淡化,“择校热”得到有效缓解。

(四)打造评价改革“连接器”,让办学走向现代化

坚持用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来检验优质均衡发展的成果,逐步推进“我办、你管、他评”,真正实现管办评分离。引入社会机构,精准指导现代化建设。创新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体制机制,构建“一首多辅”④ 督学结构,开展“一主多元”⑤ 督导方式。建立多维度教育评价体系,开展学生评教师、家长评学校、群众评干部、基层评机关、社会评质量系列活动,形成了教师围绕学生转、干部围绕教师转、全校围绕质量转的良好氛围。

五、实施好“五项工程”,提升江岸教育发展内涵品质

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中,江岸教育实施好“五项工程”,即质量提升一号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校园品质提档工程、教育现代化工程、红色头雁领航工程。

(一)夯实“质量提升一号工程”,构建“五育并举”质量保障机制

实施“三全”,强化质量责任意识。在教学质量管理中,贯彻“全面、全过程、全员”的教育管理责任意识。坚持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全过程质量意识,抓好各年级、各学科、各个教学环节所涉及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和运作质量,实现精细化管理。树立全员质量意识,教学环节的各个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努力、协同配合,不断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三全”质量意识引领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大批学子学业路上拥有了更多自由选择、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

立足“三化”,建立有效质量体系。以名课程、名课堂引领学校发展。以扎实推进现代化高效课堂建设为中心,立足“三化”,即信息技术运用常态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科学化、生命成长与个性发展生态化,打造体现区域特色的名课堂共同体。组织精品课程评选,形成了一系列精品的校本课程,构建了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课程体系。武汉市育才高中在湖北省率先开启新课程改革,以学分制试点、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着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平台,实现让学生“榜上有名、脚下有路”的目标。创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品牌示范区,打造江岸样板,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二)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激发教师干事创业活力

把好“进口关”,对青年教师成长负责。江岸教育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稳步实施教育教学干部“头雁领航计划”、学科骨干教师“大雁凌云计划”、新近入职教师“新雁腾飞计划”的教师成长“雁阵工程”。江岸区对新教师实行高起点培养,统一安排在优质学校跟岗培养,使其在最短的时间里成长为江岸教育战线的精兵强将。

用好“压力阀”,破解教师职业倦怠。在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同时,改革分配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江岸教育成功构建出工、出力、出绩的“三出”分配机制,优化奖励性绩效考核,充分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虚干实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合理还原了“功劳”“苦劳”和“疲劳”的区别。

撬动“铁饭碗”,激发教科研创造力。教研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要的“参谋、智囊”,但没有直接参与一线教学,教研指导一定程度上与师生的期待还存在一些差距。为此,江岸区探索教研员队伍流动机制,打通了“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教研员”动态任职通道,盘活全区专业指导资源,突破拔尖人才发展的瓶颈,提升教科研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实施“校园品质提档工程”,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

通过资源重组、整体改造和现代化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老区”现有学校的优质率,实现旧貌换新颜。

“新区”配建,补齐区域教育布局短板。加快推进中小学教育配建和幼儿园新改、扩建工程,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高标准新建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实现“新建一所优质一所”的目标。

“学区”均衡,打造学段间优质教育链条。采取学区共进、品牌共生、人资共享、发展共评四大机制,不断促进江岸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外区”辐射,壮大教育品牌辐射力度。江岸教育坚持走品牌输出道路,在武汉市及“1+8”城市圈持续开展教育品牌输出工作,使江岸教育品牌在不同区域得到发展。

(四)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促进智慧校园建设取得实效

构建学情诊断与精准教学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让过去依赖对结果的分析变为对过程数据的监管。江岸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和教育质量的科学化,积极推进江岸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完善数字化教研系统。探索网络教研,助推教师能力均衡发展。江岸区率先在武汉市开展网络教研新模式,将网络教研纳入考评。基于网络学区建设,让其成为教师远程“学习圈”、教师交流的“朋友圈”、教学资源的“共享圈”、教研活动的“工作圈”、校长互动的“论坛圈”、校级联动的“指挥圈”。

建设在线教学服务平台。依托江岸区教研科研应用平台,以“区校一体化”的思路,面向区属高中构建新高考服务保障体系。通过高中发展指导、英语听说教学、新高考选排课管理和新高考区域数据分析四大功能模块的建设,帮助江岸区切实贯彻高考新政精神,实现改革实践中学生发展有指引,教学创新有工具,学校管理有辅助,区域统筹有依据。

(五)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引领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实施“红色头雁工程”,着力创新能力培养,打造名校长、名教师。江岸教育协调有关部门,依托第三方评估公司,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试点校任期目标,实行任期考核,培养有江岸风格的名校长,有江岸战斗力的管理团队。为培养一批面向2035有思想、有视野、有情怀、有能力的教育管理干部,江岸教育启动“铸将工程”,针对不同层面实施“领英计划”“育英计划”“撷英计划”,通过系统培养、系列研修等方式,切实打造一批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年轻教育管理人才。

实施“红色领航工程”,着力专业能力提升,培养后备干部、骨干教师。江岸区以名校长、名教师“红色头雁”为引领,以专业为纽带,实施链式导师制,即名师领航、市区学科带头人再带新徒,建立层级带教网络,构建红色雁阵梯队,助推各层次后备干部及教坛骨干成长。常设“江岸教育名家讲坛”,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辐射作用。建立“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库”,打造准特级、准名师,搭建教师成长的高端平台“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在名师主持引领下,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习研究共同体和人才成长共同体。

实施“红色基因工程”,着力综合素养培养,培养新入职教师。新教师试用期岗前培训激发其职业憧憬:入职初,组织宣誓仪式,强化立德树人、职业精神教育,开展拜师结对,提升综合素养。转正后,通过搭平台、压担子促其快速成长。多层次、多渠道将江岸教育“红色基因”深深植入其职业生涯,助其迈好专业成长第一步。

继往开来,“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又到了新的关头,江岸区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将继续紧盯解决突出问题,以江岸教育改革发展的“数字密码”为基础,以共建中部教育现代化实验区为抓手,擘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施工图”,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让改革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万千江岸区学生家长的需要,让江岸的校园更美、学段更优、教师更好、质量更高、治理更善。

注释:

①“836”指的是责信德育将个体的责任细分为自我责任、家庭责任、同伴责任、团队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国际责任、环境责任八个领域,“明责、承责、责信”三步走的品德发展阶梯,以及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大落实途径,逐步引导学生成长为值得信托的责任公民。

②“七项功能”,即学校建设单元、资源配置单元、民生服务单元、教学研究单元、教师交流单元、教育管理单元和教育评价单元。

③“三共三联”,即教育管理共研,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问题共磋;教师培训联办,教学质量联抓,特色打造联手。

④“一首多辅”,即学区设1名总督学,学校设1名首席责任督学和若干名辅助责任督学。

⑤“一主多元”,即围绕一个督导主题,以常规督导为主,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发展式督导与诊断式督导相结合。

(来源:《中小学校长》)

【编辑:王一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