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炎侄女低调教书育人,积蓄捐给母校

赵世炎,1901年4月13日生于重庆酉阳。1921年春,在法国与周恩来、张申府、刘清扬等成立巴黎共产主义小组。1927年4月,中共五大当选中央委员。1927年7月19日,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枫林桥畔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6岁。

此前报道

赵世炎:“因为终究会站得高昂,我先倒下,无妨”

赵世炎侄女赵施光在阅读《长江日报》2021年5月10日报道《寻找21颗初心》。通讯员刘安娣 摄

今年5月,一场简单的奖学金颁奖仪式在武汉大学低调举办。除了校方、捐赠方和获奖学生外,颁奖仪式几乎不为人知。这笔奖学金由武汉大学数学系离休老教授赵施光捐赠。8月下旬,记者在武汉大学北三区的宿舍里见到了96岁的赵施光。因为身体原因久不出门,赵施光见到记者略显兴奋。看到长江日报《寻找21颗初心》特刊关于叔父赵世炎的报道时,赵施光几次喃喃自语道:“这是我的叔父赵世炎,是我的叔父。”

14岁参加革命,参与创建抗战后武大第一个党支部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上海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1927年牺牲时,侄女赵施光只有2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父母带着赵施光兄妹五人逃难。日机轰炸贵阳时,7岁的妹妹被炸死,母亲也受了伤。回到成都,姑妈赵世兰讲述了赵世炎壮烈牺牲的事迹。“我要上前线!”国仇家恨让赵施光有了革命的冲动。

1939年8月,14岁的赵施光瞒着父母,在堂兄带领下来到陕西宜川,进入民族革命大学前锋剧团,开始革命宣传表演。11月,赵施光步行到达延安,见到了叔父的战友王若飞等人。“叔父赵世炎在上海工人运动中化名施英,当时他的战友们就给我改名施光。”经过笔试和面谈,赵施光被编进延安女大第六班学习。延安的革命热情点燃了赵施光的满腔热血,她强烈要求入党,但因为年龄太小,入党请求没有被批准。

1941年9月,赵施光从延安来到重庆红岩村,不久改名赵萌兰,回到中学读书。

1943年夏,赵施光考上西迁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数学系。此时,武汉大学进步力量遭到破坏,校内没有党组织。赵施光和同学组建了进步社团“课余谈社”,并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武大学运核心组织”,组织民主学运。

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的那个暑假,赵施光记得格外清楚。“那是在1946年6月,我和同学王尔杰在成都经川康特委王煜介绍入党。入党前,王煜给我们讲党章就讲了3个上午。”14岁就盼望入党的赵施光,经过7年的历练终于圆梦。

1946年8月,赵施光和王尔杰到南京,找南方局组织部长钱瑛把党组织关系转到武汉。抗战期间武汉的党组织曾经中断,南方局派人到武汉筹建党组织。赵施光和王尔杰与联系人接上了党组织关系,3人一起研究了发展党员的具体计划。

1947年7月,赵施光毕业离校,先后到昆山、南京等地从事地下工作。王尔杰按计划发展了新党员,建立起抗战后武大的第一个党支部。1949年5月武汉解放时,武汉大学校内有80多名党员,是武汉市最大的党总支。

夫妇二人均致力于基础研究,多年积蓄捐给母校

“他们从事的都是基础研究,很苦、很清贫,但是他们不在乎名利。”汪向明的学生、武汉大学教授张廷壁这样评价赵施光和汪向明夫妇。

上世纪50年代,同是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赵施光和汪向明在莫斯科大学留学读研究生时相逢,回国后结为夫妻。留学期间,被问到未来事业的规划,汪向明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只想回到我的国家,把我们的农业水平搞上去。”汪向明的学生、武汉大学教授舒理慧回忆道。

赵施光与汪向明。

回国后,赵施光在武汉大学教数学。汪向明在武大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是武汉大学杂交水稻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科技成果转化第一人”的张廷壁说:“他们都是做基础研究,是给我们铺路的人,赵老师研究的数学更是基础研究中的基础。”

在赵施光眼中,爱人汪向明是个淡泊名利、潜心学问的人。谈到捐款的初衷,赵施光说:“想把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精神传承下去。”汪向明2019年10月去世。不久,赵施光拿出多年积蓄,在武汉大学捐资设立“汪向明生命科学奖学金”。

谈到赵施光捐款,舒理慧感触颇多:“这40多万元钱,是赵老师他们从工资里一点点积攒下来的。有时去赵老师家,看到赵老师就下点方便面吃,生活很节约。”赵施光说:“我有幸为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兴旺努力,为培养下一代付出我的心血,甚感欣慰。”

(通讯员刘安娣 上官海兰)

【编辑:贺方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