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发声,唱响主流价值

近日,中宣部给长江救援志愿队发新春慰问信,继续发扬拼搏精神保持奋斗姿态。图为长江救援志愿队获赠救援水盔 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实习生李芷若)

针对中国游客被瑞典警方粗暴对待后舆情翻转的情况,长江日报评论旗帜鲜明地反对一些舆论对同胞的恶意想象

“三峡蚁工”在长江边清捡垃圾的行为,长江日报评论指出,当保护长江的意识慢慢传递,成为燎原之势时,就能让“长江大保护”这样的国家战略,变成美丽的现实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29日讯 一个社会的凝聚力,源于全社会形成具有最大共识度的主流价值观。

移动互联技术深刻改变了舆论生态。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声机会,舆论空间众声喧哗、众说纷纭,构成新的传播特征。

10万+常见,共鸣与共识不常见。网络不断与现实社会交融共生,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都需要不断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媒体评论有责任在花繁叶茂中拨云见日,发出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

坚持透过表象看本质,传播端正的价值,端正地传播价值,积极引领舆论,为进步建言发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我们一直的努力与追求。(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站稳立场,积极引领舆论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与灵魂。评论就像“定海神针”,必须在舆论的汪洋大海中保持定力、站稳立场,坚定发声、引领价值。

孤立地看一件事,只会一叶障目,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高度来看,往往才能清晰地把握各种事件、问题的走向。以“江苏昆山反杀案”为例,该案发生后,引起全民关注,舆论争议焦点就在当事人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长江评论及时发声,评论文章《让昆山案成为“以案释法”的样本》以鲜明有力观点引导舆论,指出“每一次热点案件的判决,都是一次普法的契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既对焦点议题解疑释惑,也宣传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主张。

2018年,长江评论另一篇代表性作品是《没有公信力,传播越广伤害越大》,是针对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发生。在就此事的相关报道中,不少媒体将“女司机”逆行这一不实信息以确切消息的形式进行广泛传播,事后也没有一家媒体出来道歉。长江日报就此发表评论文章,针对自媒体时代广泛存在的这类现象展开批评反思,指出一些媒体为追求眼球效应、一味求快而没有调查核实,误导了公众视线,损害了媒体公信力。公信力是媒体立身之基,没有公信力,传播越广,伤害越大。这篇评论的观点在舆论场中独树一帜,诠释了公信力,有力引导了舆论。

当今,网络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舆论场的“最大变量”。回顾2018年,许多焦点舆论事件从网络萌发,长江评论主动融入网络舆论场,积极发声引导,坚持主流价值,迎击谬见偏见。(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端正价值,说负责理性的话

以评论端正价值,在社会重大事件、重大问题上鲜明表明态度立场,说负责、理性的话,这是长江评论持之以恒的努力。

2018年9月中旬,《环球时报》爆料中国游客曾先生带着年迈父母在瑞典旅游时遭警方粗暴对待、深夜被扔到郊外坟场一事,中国外交部和驻瑞典大使馆要求彻查事件,但舆情很快反转,网上很多人指责曾先生及其父母不遵守西方规则。随着中国人出国出境旅游增多,一段时间以来,有媒体热衷于炒作国人在境外的种种“丑陋”。长江评论发表评论文章《别把“不文明”的想象都强加给中国人》,旗帜鲜明反对很多舆论对同胞的恶意想象,指出“这种偏见比外国人更根深蒂固、也更敏感”,并进而指出“这种对西方文明标准的想象……本质上是一种对西方文明标准的盲从,这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

“文化自信”是长江评论的一个重要关切,尤其针对一些偏颇扭曲的文化心态展开反思批评。比如2018年11月意大利时尚品牌杜嘉班纳辱华事件发生后,发表评论《杜嘉班纳事件:“西方中心主义”不经意就流露出来》,文章追根溯源,基于文化自信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批判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各种贬低中国的现象。

基于社会上长期存在的一些价值模糊认识,长江评论积极追问思考。2018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我们刊发评论《“范跑跑”之后这十年,中国道德观念经历巨大跃迁》,用两千多字的篇幅重新回顾“范跑跑事件”及其经历的舆论演变,梳理这十年来中国社会道德观念的巨大跃迁,观察到核心价值共识的凝聚并深入人心,整个社会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的团结程度今非昔比。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关注城市,做进步的推动者

为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建言发声是长江评论多年来的坚持。去年以来,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等城市发展议题,长江评论推出了一系列评论文章,如《武汉发展要克服“恐高症”》《优化营商环境 要克服“我尽力了”的想法》《优化营商环境要有随时清零的危机感》等。这些文章以问题为导向,有现实针对性。

建言发声也体现为监督批评。居民希望能够在菱角湖公园香港路方向开一个出入口,反映了三年没结果,门开了以后管理方还一肚子“委屈”。长江评论刊发评论《菱角湖公园一个门开三年,委屈的该是谁》,直陈这是一道检验作风的门,对这种以管理为本位的作风观念展开批评。

从宏观大局到日常细节,长江评论努力做这座城市敏锐而温暖的观察者。《落一叶而知管理内功》一文,捕捉落叶满阶而不扫这一现象,读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改进努力。《敬老不只是“养口体”》则从武汉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09岁这一新闻,洞悉城市养老现状,并从老年群体的视角看待城市变化,提出有价值的发展建言。(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京)

传递凝心聚力的正能量

2018年5月,长江日报刊发了一系列普通百姓的正能量故事:过江公交上司机和乘客“一刹一抱”合力化险为夷、好心司机帮助4岁儿童找到妈妈、基层干部写给女儿的廉政家书、地铁小姐姐飞奔扶起没站稳老人……这些故事经由长江日报新媒体发布后,几乎篇篇“10万+”。我们刊发评论《普通人的故事也“自带流量”》,认为温暖人心的故事同样“自带流量”,是更有价值的流量,文章获得读者共鸣。

正能量故事的背后,往往是对真善美的坚信、坚守,是社会正义、正道、正气。去年9月长江日报连续报道武汉公交“鹰眼司机”雷振华“怒吼”震慑小偷的英勇事迹,长江评论《邪不压正,让社会正气蔚然成风》一文,以鲜明的观点提出,社会正气往往就像空气一样弥漫,无形之中影响着每一个人,并呼吁维护正义、弘扬正义的人走出来,让社会所有富有正义感的人能够感到自己得到撑腰壮胆。

正能量往往表现为坚韧的人格力量。中国地质大学李德威教授的故事“感动中国”,长江评论《铭记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英雄李德威》一文解读李德威教授身上那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对像他一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科技工作者给予深沉的致敬,吁请历史记住这种力量,它标记了这个奋斗的时代、逐梦的时代、伟大的时代。

传播正能量,关键在于能够引起共鸣。平凡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是有共鸣的;个人对祖国的情怀,是有共鸣的;社会所呼唤的文明,是有共鸣的。长江评论用心、用情来感受时代共鸣,用最大的诚意传递社会正能量,我们坚信这是评论的工作,更是评论的价值。(长江日报评论员 李尔静)

重要稿件目录

年轻人用奋斗化解“焦虑”

长江日报 2018年3月16日报道

警惕新“娱乐至死”

长江日报 2018年5月10日报道

这些年,总书记成为中国城市最大推广人  

长江日报 2018年6月12日报道

《感谢贫穷》不是一碗毒鸡汤

长江日报 2018年7月31日报道

让昆山案成为“以案释法”的样本

长江日报 2018年8月31日报道

别把“不文明”的想象都强加给中国人

长江日报 2018年9月18日报道

没有公信力,传播越广伤害越大

长江日报 2018年10月30日报道

普通人的故事也“自带流量”

长江日报 2018年11月5日报道

优化营商环境 要克服“我尽力了”的想法

长江日报 2018年11月20日报道

统筹:肖畅

【编辑:金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