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装上“起搏器”, 帕金森阿姨不颤了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29日讯 (记者伍伟 通讯员邹亚琴)1月29日上午9:30,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病房里,5天前植入帕金森患者王阿姨颅内的一台精密的脑起搏器正式开机:短短几分钟内,她双腿震颤、四肢僵直的症状得到极大缓解,整个人立即轻松自如了。据了解,脑起搏器由中国自主研发,今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专家检测患者脑起搏器运行状态。

51岁的王阿姨11年前就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刚开始她只是左脚有些抖动,慢慢地两只脚都不听使唤不停震颤,四肢也逐渐僵直。尽管一直吃药控制,但随着症状不断加重,药效维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到现在几乎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这种感觉非常难受,没这病的人,想象不到!”王阿姨说。

但王阿姨的痛苦,医生知道。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刘宝辉副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被称为“沉默杀手”或“不死的癌症”。开始主要表现出运动障碍的症状,如双手震颤,肢体僵直,到后来慢慢发展成无法行动,不能自理,最终只能坐在轮椅上,或者卧床度日。数学家陈景润、拳王阿里、作家巴金等都曾受其折磨。据世界帕金森协会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共有57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而中国患病人数约270万,已成为“帕金森病第一大国”。

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早期服药有好的疗效,但只有4至5年的药物“蜜月期”。此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药物副作用和并发症,加大药量也无法达到更好的疗效,外科手术成为后续治疗的较好选择。

经过详细的评估后,刘宝辉副教授推荐王阿姨接受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脑起搏器是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的俗称,是一种直接作用于神经中枢的人工装置。通过埋植于胸前的脉冲发生器向植入在大脑特定靶点的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因帕金森病导致的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等运动失能症状,并减轻服用药物产生的运动症状波动和异动。脑起搏器植入后通常能持续工作20-30年,现已成为帕金森患者药物“蜜月期”结束后首选的成熟治疗方式。依照维持脑起搏器的电池使用寿命不同,费用从11万到25万不等。

1月24日,在陈谦学主任与田道峰教授的支持与指导下,刘宝辉副教授团队为王阿姨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将电极成功精准植入王阿姨丘脑底核处。经过5天的术后恢复,脑起搏器正式开机并发挥功效。王阿姨的症状不仅得到极大改善,日常用药量也减少一大半。

刘宝辉副教授介绍,脑起搏器并不破坏大脑结构,是一种可逆、可调节的治疗方法。除了帕金森病,脑起搏器还可以用来治疗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强迫症、癫痫等一系列疾病,有效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医生提醒,帕金森病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如果一旦出现手抖、身体僵直、面瘫、运动障碍、嗅觉迟钝等早期症状,应及早就医。

【编辑:叶子】

(作者:伍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