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花开得正好,阳光照进半个屋子,年在继续……

                  中国人的一生和年分不开。

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某一年,腊月底,湖北日报新宿舍大院的一群孩子,提着竹篮子约着一起去渣家路(今江汉北路)菜市场买票证供给的过年的鱼。记得那天等到很晚很晚,天好冷,四周好黑,路上稀泥结冰,卖鱼摊子上一盏白炽灯吊着,在冰冷的冬夜晃荡。冰冻鱼硬邦邦地泛着冰碴,被重重地甩在木案板上,发出沉重的“嘎嘣”的声响。孩子们却全然不顾,欢笑着,七手八脚把自家的鱼放进篮子里,拎起来就往家跑……

那时的孩子,逢过年就高兴,父母亲放三天假不用上班,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简单年夜饭,饭后几颗水果糖,第二天一大早院子里每一家孩子放鞭炮,如果大人没给买哭着闹着不依,祖母一辈的邻居见面相互问候:“恭喜你家,新年好!”

现在,生活条件大大提高,吃的喝的玩的应有尽有,不用再期盼着等到过年。但是年还是照样在过,还是过得郑重其事。

比较别人家,过年在我家算是很简单的,但是也有几项比较固定的内容。

记得父亲喜欢养水仙,即使生活清贫,每到过年家中必准备一盆,年前开花到年后。后来我也养水仙,青瓷盆,白石子,一盆清水,偶尔阳台上晒点太阳,过年期间必然开花,重瓣或单瓣,每年花开的那几天也恰好是过年那几天,叶片肥厚,花朵繁盛,香气弥盖整个屋子。每到这时总忍不住在心里假设父亲健在、儿孙满堂,过年围桌谈古论今的情景。

近几年来,每年过年,总会在大门背后贴一个红底描金的福字,丫头房外贴两张五彩斑斓的生肖画,客厅墙上则挂上红彤彤的新年挂历。鲜亮喜庆的色彩,幸福吉祥的寓意,热热闹闹的感觉,房间的温度好像升高了几度。红色和年的意象特别融合,没有考证古时候色彩和节庆的默契是如何时兴起来的。去年大年初二穿红色羽绒衣和小丫头一起高速自驾去咸宁城郊泡温泉,照片上一袭红衣配山间绿树十分亮眼。

初二或初三,我和先生、女儿去给母亲拜年。虽然平时也是这个礼数,但过年拜望至亲长辈意义更显隆重。母亲并不在意拜年的礼物,巴不得儿女孙子外孙时常在她跟前。当年她教给我和妹妹过年待客最好吃的一道四川菜是凉拌鸡丝。母亲今年九十二岁,行动不方便思维也不敏捷了,但是时间越久远的事记忆越清楚,例如她儿时过年的规矩是什么,酒席上吃些什么这样的事都好似在昨天。

初三或初四家宴。我家和先生家两家兄弟姐妹。陪客归我,掌厨归先生。四碗八碟热菜冷菜加煨汤,湖北人过年请客菜式丰盛自不必说。每年过年先生一定要炸丸子,从菜场到厨房旁人插不上手。我呢,喜欢茶艺和家居装饰,近几年茶具酒具餐具花器各样都买了一些,平日自我欣赏,客人来家才能派得上用场,珐琅瓷铸铁锅、勃艮第大酒杯、青花釉里红小茶盏……

初五来客。平日工作认识的朋友不少,但过年大家都忙,顾不得相互登门拜访,况且如今也不流行私宅探访,如果来家的朋友自然是早年相交,和先生和我,客厅聊天一个下午,半世纪人生,长长短短旧的新的故事,温馨叙旧的气氛和心境只有过年才有。

去年初六,朋友约我和小女儿去做客。一大盆火锅,喝酒、读诗、唱歌。酒喝了多少杯没数,诗读了两首,大家一起唱歌,《蓝莲花》《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还唱了什么歌只记得直着嗓子喊:“一! 二!三! 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呀!”

去年过年其实大多时候不在武汉。一家人,三只猫,从汉阳开车到葛店的另一个家,装修不久的新房子,小区、花园、高楼、电梯,一切都是新的,雪白书架顶上天花板,满架子的书和瓷器,整一面墙的玻璃大窗,阳光照进半个屋子,桌子上是汉阳家里带过来的水仙,花开得很好,四周静寂,远处不知什么地方鞭炮声此起彼伏,年在继续……

作者 胡榴明

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 金雯】

(作者:胡榴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