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派戏剧“守正创新”,新创作品书写时代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8日讯(记者万旭明)还有不到一天的时间,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将在武汉正式拉开序幕。来自全国的艺术家们将带着最优秀的戏剧作品,奉上一场最丰盛的戏剧盛宴。

在武汉这座“戏码头”上,百余年来孕育了汉剧、滋养了京剧、走出了楚剧,也创作了一部部经典流传的话剧、民族歌剧等。这些剧目中凝聚了一代代戏剧工作者的技与艺,也是汉派艺术“守正创新”的见证。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武汉戏曲界就开始对传统剧目进行审定、整理、改编。到上世纪60年代,武汉在戏曲改编、移植、创作上频频出彩,“武汉戏曲大码头”的名声也愈发响亮,连豫剧、越剧、评剧等不少外地院团都干脆落户武汉。汉剧《宇宙锋》、楚剧《葛麻》等不仅在全国戏曲观摩大会演出中获奖,还先后被拍成电影。

近年来,随着一项项扶持政策的出台、落地,武汉各大剧种都发展出各自的特色。从被誉为“汉口女人三部曲”的《生活秀》《水上灯》和《美丽人生》,到《三寸金莲》《贵妇还乡》《光之谷》等,“汉派京剧”不拘一格、包容创新,在京剧现代化的道路上大胆探索,形成了“不求第一,但求唯一”的独特风格。

《王昭君》《宇宙锋》《失子记》《霓裳长歌》等多部汉剧新作,既继承了经典的汉剧唱腔,又在音乐、舞美等方面精雕细琢,让汉剧这一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更加符合当代审美意趣。

历经多年打磨,《万里茶道》《乡里乡亲》《向警予》等楚剧陆续立上舞台,在其中,观众听得到楚剧特有的丰富声腔,也看得到小人物背后的大时代、大情怀,这一从乡野走来的剧种越来越美。

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则以话剧书写时代的声音,“从《董必武》到《王荷波》,在全国话剧院团中树起了一面红色戏剧的旗帜。”武汉的话剧人亲历战疫,将最切身的经历和感悟化作《最美逆行者》《逆行》等话剧,演出一年多,常出现台上台下合唱国歌的感人时刻。

【编辑:丁翾】


(作者:万旭明 许魏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