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札记•//锥处囊中

 文/曾纪鑫

毛遂自荐

毛遂作为平原君的门客,三年间默默无闻,用“平凡”二字形容,恐怕都有点抬举他了,只能以“平庸”视之。碌碌无为的毛遂,就像微信群中的一名群员,长期“潜水”,不说抛头露面,就连“泡”也没冒一个。群主平原君门客三千,不知“潜水员”毛遂,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不是秦国猛攻赵国包围邯郸,若非赵王派遣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救,毛遂是否永远“潜水”,一辈子也不会“出人头地”?此事还真难说。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话虽如此,如果金子长期被泥土埋没,虽然自身发光不止,可一直严严实实地给遮蔽了,连条透光的缝隙都没有,金子的光芒何在?而人与金子之不同,就在于人是活的,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赵国处于危亡之际,受命于国王的平原君不敢怠慢,马上清点人马,遴选文武兼备的精悍随从二十名准备动身。可清点来清点去,能够进入他视野可堪大用的门客仅十九人。无论怎么挑选,就是还差一人。正在犯难之际,毛遂终于“冒泡”了——他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请求同行。

    平原君望了他一眼,不屑地说道:“贤良才士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囊中,尖锐之处很快就会被人发现。而你来我门下已有三年,从未见人夸奖过你,我也不知你有什么才能。如今,我们可是要去干大事的,所以毛遂先生,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道:“那么,今日就请您把我放在囊中吧!如果我早处囊中,早就脱颖而出了。”其他十九人听了,一齐望向他,嘲笑不已。平原君毕竟异于常人,他见毛遂如此自信,也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平原君来到楚国,就合纵之事与楚王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仍没谈出什么结果。毛遂见状,手按长剑,登上台阶,楚王喝斥他赶紧下去。毛遂不仅不退,反而按剑逼近楚王:“你之所以喝斥我,无非仗着楚国人多势众。可现在十步之内,你的性命就在我的掌控之中,楚国势力再强,你也无法凭恃了!”然后,毛遂就当下局势一番剖析,得出“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他说得慷慨激昂、义正辞严,楚王终于被打动:“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于是歃血盟誓,赵楚两国,当即在大殿上订立合纵之约,效率之高,令人惊叹得下巴差点掉下。此时,露出锥尖的毛遂还不忘回敬那些嘲笑过他的门客,他左手拿着盟誓用的盘子,里面盛着鸡、狗、马的鲜血;右手则向殿下的十九位门客招呼道:“你们就在堂下参与歃盟吧!所谓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指的就是碌碌无为的诸位!”

    到了这种时候,毛遂也确有傲视他人的资本了。他的成功,实属因缘际会。前来楚国,与其他门客相比,他心里憋了一股气,一直在绞尽脑汁如何主动出击,也就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他按剑登上台阶,时机选得准,正值平原君与楚王的谈判处于胶着之时;他逼近楚王的威胁之语,是以实力作后盾的,如果没有过硬的武功,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他不可能挺剑而出;而对楚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游说之辞,实则有理有节、刚柔兼济,没有一番长期的积累与谋略,不可能如此掷地有声……总之,毛遂成功了,看似偶然,其实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一个成功之人,实力是基础,也需要机缘,其韬略、胸怀、胆识、豪迈等气度与修养也十分关键。

    平原君合纵成功,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回到赵国,论功行赏,毛遂自然排列第一。于是,平原君以毛遂为上宾,他说:“我评鉴、选拔人才,多达千人,少说也有数百,自以为不会遗失真正的人才,没想到漏掉了毛先生这位大才。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敢随意考察、品评、鉴别人才了!”

    平原君养士三千,不可能没有“看走眼”的时候。其实,对识人用人,平原君还是颇有几分眼光与度量的,如果他当时就是不肯答应毛遂的自我推荐,毛遂这块金子也许就永远湮没无闻了。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前一句,也可以倒过来说:“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千里马与伯乐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无所谓先后之分,而后一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则不可颠倒混淆。

历史上的“毛遂自荐”,发生在周郝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距今已有二千二百七十多年历史。这一历史事件衍生出的成语,有锥处囊中、锋芒毕露、脱颖而出、因人成事、一言九鼎、歃血为盟、挺身而出、九鼎大吕、三寸之舌、案剑瞋目、兴师动众、碌碌无为等十多条。汉语的丰富性,由此可见一斑。

曾纪鑫

曾纪鑫 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出版专著二十多部。【编辑:袁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