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他们还能飞旋梯

马旭和爱人颜学庸。

小径悠悠,斜阳草长。

金秋十月,黄陂近郊的一处小院里,一棵桔子树挂满了果实,山楂也悄然成熟,两簇鲜花争相吐艳。

院子不大,干净、幽静。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马旭和爱人颜学庸“隐居”于此。

益周人物 / 第5期

文 / 长江日报长江公益记者 钟磬如

1. 

如果说跟普通农家小院有区别的话,就是院子里装着空降兵训练用的旋梯和滚轮,两位老人几乎每天都保持训练。

“我们从年轻时就开始练,现在不锻炼反而不习惯。”老伴颜学庸蹬上旋梯,180度幅度可以来回轻松地转30多下,下地后丝毫没有头晕眼花。

今年,他们夫妻俩都88岁了。

站在旋梯上闪转腾挪时,让人目瞪口呆。

2.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88岁的马旭说话时依然有着豪气。她描述自己该有的样子还是:骑在马上,前蹄腾空,举枪瞄准……

1933年,马旭生于黑龙江木兰县,父亲早年过世,母亲将她和弟弟一手拉扯大。1947年,14岁的马旭参军,和战斗英雄黄继光同一个师,她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多次立功。

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后,她进入东北军政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学校学习。1961年,听说新组建的空降兵部队急缺医务人员,马旭主动申请来到偏远的部队驻地,并要求和战士们一同参加跳伞训练。因为她个头小,体重轻,远不能达到训练标准。她就偷偷去训练场练习跳伞,并通过空降兵考核,成为我国第一代女空降兵。

担任军医时,她发现伞兵们的脚踝经常受伤,便和丈夫一起潜心科研,通过查阅资料、亲身跳伞实践,发明出一种充气护踝,在空降兵部队推广,并获得国家专利。两人还发表多篇医学论文。

2018年,两位老人将省吃俭用攒下的1000万元存款,捐献给家乡木兰县,用于资助教育事业,他们的故事感动大江南北。

3. 

13日上午,重阳节前夕,来自长江公益、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华美食品等单位的志愿者一行来到马旭家中探望,为老人送去按摩床垫、牛奶、糕点、眼贴等物资。

听到敲门,老伴颜学庸给我们开门,马旭随后从屋内迎了出来,说话响亮爽朗,一点也看不出已88岁高龄。

马旭夫妇多年来保持着极其简朴的生活。穿的一直是迷彩服军装,脚上的靴子旧得有些掉皮。笔记本是由多个旧练习本装订成册,“这些可不能浪费。”两老早餐吃蒸土豆、鸡蛋和牛奶,午餐是稀粥,晚餐偶尔吃几块点心或不吃。

提到最近上映的电影《长津湖》,老人回忆起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顿时思绪万千。“比起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只能吃冻土豆,咱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要珍惜。”

省军区原本给两位老人在中心城区的部队干休所公寓楼安排了住所,窗明几净、宽敞明亮,但马旭不太习惯,还是回到了黄陂这座小院内,两间红砖房已住了五六十年。

平房门口挂着的一块小黑板,是两位老人的备忘录。用粉笔写着“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字句,“我们每天都会读书看报,长期订阅《长江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妇女报》,最近在看党史、法律相关书籍。”

走进屋内,早已露出木纹的桌上、柜子上放的也都是报刊书籍。卧室门口贴着马旭写的“读书的态度决定人的走向,读书的厚度改变人生的高度”的书法作品,颜学庸告诉记者,从青春到暮年,学习是他们一直坚持的生活方式,“马旭学日语、练书法,时间不能荒废。”

4. 

今年6月30日,由马旭捐款1000万元建造的木兰县马旭文博艺术中心投入使用,马旭夫妇收藏的书籍、用过的家具都运回了家乡,摆放在艺术中心内。这样原汁原味地再现二老在武汉黄陂的“家”,他们朴素的生活,成为鼓舞人们的精神力量。

目前该艺术中心是木兰县弘扬马旭精神和抗联精神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木兰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木兰县的孩子们还时常跟马旭夫妇写信。“昨天我们刚为家乡录制了视频,鼓励大家齐心协力,共同防疫。”

马旭还有个心愿:给学生们讲当年的故事。她说:“孩子们能从历史书上看到、学到历史,但我还是想亲口给他们讲述我的经历,这样更生动更真实。”

益周人物主持人  钟磬如 | 主笔  唐婧妮 | 主笔  涂 为

摄影 任勇  | 视频   胡丽君

人物海报&编辑  马慧洁 | 海报设计  张音遥

【编辑:唐婧妮】

(作者:钟磬如)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