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户籍应警惕“换马甲”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户籍制度延续几十年,今天在“引退”的半路上了。

计划没有变化快,这世界很精彩。几年前,当社会呼吁取消户籍制度的时候,还有部门声称需要30到40年时间才能最终解决这一问题。但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近几年很多城市鼓励入户,比如很多地方有购户入户政策,又承诺了“租购同权”,有些中小城市基本上已经是敞开城门、想来就来。国家发改委的指导意见,指向是很明确的,就是要加快破旧立新。

有的人认为,有户籍制度将人口纳入一定的管理框架中,便于对人口的管理与秩序的维护,所以愿意尽可能地发挥这个制度的“积极作用”。在这种对城市居民的各种区分、身份甄别思维背后,实际上是某类户籍制度变种、居民身份不平等、市民权利不平等的存在。也就是说,户籍制度已经引退,但也可能换上新马甲,继续发挥“余热”,成为影响城市居民平权进程的重要因素。

有些地方实行购房入户,看起来是户籍放开了,实际上购房就是一个门槛,对于很多外来人员来说还有点高。相对一二线城市,很多三四线城市房价不算很高,但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其实也是天价。很多农村居民为了结婚,可能也到城里购置房产,但也是掏光几代人的积蓄。而且入户之后未必有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入户实际上成了“面子工程”。     

现在很多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并未真正“公共”化,有些是只对户籍人口搞保障,非户籍人口只能羡鱼,或者权利被打了折扣。比如养老金、社会保障基本、医保基金,有些地方征收之后就视为地方“私财”,人口流动时带不走,还有连续存缴的年限要求,因此令很多外来人员望而却步,有的地方有退保现象。又如“租购同权”,租房户的子女可以就近入学,但一碰到热门小学、初中,非户籍孩子就得接受“调剂”,只能进区内冷门学校。

国家发改委要求放开户籍限制,是出于“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的目的,政策背后其实有一只无形的手,即市场要求这样做。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不会让一个敢于改革的城市吃亏,这是改革的总账。

【编辑:金鑫】

(作者:杨于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