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言不合就跳槽,这样真的好吗?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再将毕业后的工作视作稳定的开始、唯一的归宿,求职更像是“尝试”,频繁跳槽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据著名调研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2015—2017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34%、34%、33%,其中90%以上是主动离职。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频繁跳槽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有哪些影响?一起来看! 

现象 

大学毕业生跳槽或离职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是没有大的发展空间、好的职业前景,包括工作琐碎单调、能力得不到提升、培训机会少、职业前景不明确或行业前景差、领导不重视、领导管理不善等; 

二是与单位的制度和文化不适应,价值观不匹配,如对企业文化不认同、与领导相处困难、与同事人际关系不顺、得不到尊重与认同等; 

三是不满意薪酬,工作压力大,如工作累、常加班、常出差、压力大; 

四是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专业能力不能有效发挥,想改换职业或行业。此外,现在的独生子女多,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也为大学生跳槽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有人质疑,轻易跳槽说明现在的大学生被惯坏了,认为频繁跳槽有许多害处:首先,影响职业发展。频繁跳槽导致岗位不稳,不利于积累经验和专业能力,而没有一定的沉淀积累,大学生很难在一个行业收获成绩,频繁跳槽也使得职位晋升暂时受阻。 

其次,影响收入。频繁跳槽致使薪酬不稳定,社会保险福利难长久。大学毕业生因跳槽而放弃原有工作收入,加上新工作过渡期、试用期、考察期的较低薪酬和其他不确定因素,跳槽的经济成本较大,甚至有“跳槽穷半年,改行穷三年”之说。 

再次,对情感、心理及形象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换单位,要重新熟悉工作环境,重建人际关系和信任关系,频繁跳槽、换同事,容易产生孤独感,进而影响职场归属感。 

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还容易给人以缺乏职业规划,缺乏正确的自我审视以至于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或者浮躁不踏实的感觉,从而影响大学生形象和长远利益。 

也有人认为,时代不同了,传统的“一份工作做一生”的观念不复存在,对大学生跳槽应更新观念。跳槽并不完全是件坏事,但过于频繁的非理性跳槽,如因为职业规划不清晰、职场不适应而跳槽,或“这山望着那山高”式的跳槽,不仅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对大学生自身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原因

从社会化视角来看,从大学到职场,事实上是个体继续社会化或再社会化的过程。频繁跳槽,可以说是个体再社会化过程遭遇障碍的一种表现。

一般来说,大学与职场的差距越大,大学毕业生再社会化遇到的障碍会越大,跳槽的可能性也越大。社会化障碍的表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不匹配。大学生在校所学内容与工作单位的要求脱节,大学生难以适应;所做工作太简单,大学生不满现状,有更高需求。

大学与职场对知识能力的要求不同,大学考核的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而职场要求的是对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如果大学生只掌握了书本知识,面对实际工作就可能会手足无措。此外,大学生职业规划不清晰,自身定位模糊,也容易产生知识与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制度、规范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大学与职场具有完全不同的制度与文化,大学毕业生很容易产生适应障碍。一些职场规则与大学有很大不同,相对而言,大学老师会鼓励学生发展个性,遇事多反思,多问为什么,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大学的这种教育理念也常常是现在很多家庭所秉持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部分学生不善于妥协,在工作中一言不合就可能辞职走人。

预期与现实的落差。大学生在工作之前,对职场了解较少,常常对职场及自我产生过高的预期,如较高的薪水,得到充分尊重与重用,能充分发挥才能,工作环境优越,工作不要太辛苦又不能太轻松,等等。

而现实中,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很难实现这些预期条件,有些预期条件几乎不可能同时满足。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很容易让大学生对现实工作产生不满而频繁跳槽。

如何度过职业适应期?

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可雇佣”能力。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要了解市场需求,要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注重对学生一般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些能力与素养也被称为看不见的“软技能”,区别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如沟通交流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

让大学生提前熟悉职场,理解“工作”。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偏向于提供就业信息、培训求职技巧等,但工作是什么,职场有哪些一般规范和要求,什么样的人在职场受欢迎,等等,许多学生知之甚少。我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让学生客观理解工作,了解职场,而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

重视学生的实践与实习。大学生在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与实习才能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学生也只有在实践与实习中才能真正了解现实社会和职场,并在实践中培养就业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养,大学要鼓励并帮助学生利用寒暑假机会去实习、实践。

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大学生认识与评价自我,确定与自我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职业,并为获取该职业制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要贯穿大学四年:大一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确定职业方向,制定学习计划;大二、大三让大学生通过课程或实习等方式,了解与体验职业,培养职业能力与素养;大四为大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培训求职技能等。

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定向后,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理性择业,而不至于匆匆就业、盲目试错、盲目跳槽。

最后,思响哥提醒各位刚毕业大学生,跳槽之前还需三思:如果没有公司的头衔,你还剩下什么?新的工作真的会像设想的那般吗?跳槽是为了逃避本应付出的努力吗?

怕的就是自己都没想清楚,用“跳槽”来掩盖自己逃避努力的真相,盲目攀比后就冲动地做了决定。这山望着那山高,往往容易导致丢了碗里的,也没了锅里的。(作者是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 )

【编辑:祝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