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治疗进入微创精准可视化时代,八十岁老人也不必终身忍痛

长江日报讯  站着痛、坐着痛、躺着也痛,78岁的李师傅没想到仅仅5年时间,自己的腰腿痛竟然发展到了“如坐针毡”的地步。和李师傅一样,74岁的陈阿姨发现自己的腰腿越来越不听使唤。年轻时注重仪表的她,如今经常痛到弯腰驼背。像李师傅和陈阿姨这样,被腰背痛等慢性疼痛折磨的中老年人不在少数。目前,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突破3亿。其中,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比例达82%。

经检查,李师傅是腰椎椎管狭窄引起的脊髓神经卡压。陈阿姨除了椎管狭窄,还有严重的腰椎侧弯。日前,李师傅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接受了椎间孔镜椎管“开窗”减压治疗后,第2天就下床站了起来。陈阿姨在医生用微创内镜给她的神经根管减压后,疼痛也明显缓解。

10月18日是“世界镇痛日”,中华医学会将本周定为“中国镇痛周”,今年的主题是“将疼痛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主任冯丹称,如今疼痛治疗已经达到了微创化、精准化和可视化,这些全都得益于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不破坏生理结构来恢复功能

5年前,李师傅发现自己稍微走远一点就累,停下来歇一会,很快又恢复了,他也没放在心上。疼厉害了就贴贴膏药,做做按摩和理疗,实在不行就打封闭。疼痛一直反反复复。

“腰酸痛,屁股痛,腿也痛,没个消停的时候。”今年夏天,李师傅的腰痛愈演愈烈,就连走路都成了问题。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是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要根治只能做手术。听说要把椎管打开,李师傅思虑再三,打了退堂鼓。

经人介绍,他找到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椎管变窄后,里面的压力增大,神经也受到了卡压。”主任冯丹告诉他,只需要内镜下在椎管上开个“小窗”,减轻椎管压力,释放被卡压的神经,自然就不会痛了。手术第2天,李师傅就下床了,更让他欣喜的是,腰一点也不痛了。

冯丹介绍,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椎管狭窄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做手术要破坏掉正常的生理结构。疼痛科用椎间孔镜在椎管上开“窗”,松绑卡压的神经,切口不到1cm,不需要破坏解剖结构,就能解决疼痛问题,恢复正常的功能。

“用最小的代价换取同等的治疗效果,这是疼痛治疗的原则。”冯丹解释,目前,疼痛科所有治疗操作都是在影像定位和超声引导下完成的,微创、精准、可视,在大大提高治疗安全性的同时,恢复更快。随着人口老龄化,疼痛将困扰越来越多的人,很多高龄老人无奈耐受手术,他们更适合在疼痛科接受精准微创介入治疗来恢复功能。“在我们科室,七八十岁的病人占了七成以上,九十岁的老人也屡见不鲜。”   

很多慢性疼痛都是“忍”出来的

“止痛药?用了会上瘾吧?”“痛,没关系的,我可以忍。”这是疼痛科医生门诊时,听到最多的几句话。

“很多慢性疼痛恰恰就是忍出来的。”冯丹说,忍痛时间越久,治疗越棘手。比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约有9%—34%的患者会在皮肤症状治愈后仍然感觉到疼痛,这类疼痛由神经损伤引起,患者对疼痛格外敏感,轻轻触碰都能引起剧痛。有些患者因为忽视急性期的疼痛管理,手术恢复后,依旧会觉得伤口疼,急性疼痛变成了慢性疼痛,伴随终身。

冯丹曾经碰到一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老人80多岁,3年前得了带状疱疹,胸背部的皮疹好了,出疹的地方却经常有针扎和触电的感觉。疼得厉害时,他就用点止痛药,平时就忍着,后来连穿衣盖被都如受酷刑,忍无可忍才到疼痛科就诊。冯丹给老人做了脊髓电刺激治疗。将电极植入到脊髓里,通过微弱的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抑制痛觉神经刺激的传导。“终于不疼了!”老人握着冯丹的手,千恩万谢。

冯丹指出,慢性疼痛不能忍,也不必忍。他解释,疼痛医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痛觉敏化”,意思是疼痛处理不及时,长期的疼痛刺激会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神经元和神经通路难以恢复到正常状态,越忍越痛。

“欣慰的是,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冯丹说,10年前坐专家门诊,来看诊的人寥寥无几,绝大部分人都是辗转多个科室找来的。现在一上午就能看40-50个病人,科室的床常年满床,病人目的很明确,就是来解决疼痛。“背后折射的是人们健康观念的提升和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

神经病理性疼痛,颈腰椎疾病痛、关节软组织痛、癌性疼痛等都是疼痛科主要诊治对象。冯丹建议,对于尚未查出病因或无根治方法的疼痛症状,都可以到疼痛门诊就诊。需提醒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止痛药都是非甾体类镇痛药,这类药仅对关节软组织、牙痛等炎性疼痛管用,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能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否则极易损伤肝肾和胃肠道。(长江日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喻锎 钟亚春)

【编辑:余丽娜】


(作者:刘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