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码• //悖论化的心灵鸡汤

文/尤雾

卡耐基成功学

记得多年前,在书店的销售榜上总能看到卡耐基的名字。这个名字并不像有的外国人名那样拗口难读,能让人很轻松地记在心里,却也不乏来自异国的某种神秘气息。卡,耐,基,三个汉字分别对应了舌头的三个位置,你的舌尖同样要三次敲击在上颚之上——和洛丽塔一样,卡耐基在很短时间内成为了读者的欲望之火和生命之光,从而让“成功学”占据了不少“梦想成功人士”的书房。我当初曾经感到诧异,听说过商业成功、战争胜利、文化繁荣,居然还有一门不隶属于任何学科门类,却专门独立出来叫做“成功学”的学科。难道“成功学”足以统辖所有范围领域的“成功者”吗?从亚历山大一直到洛克菲勒?那样的话,要是佐佐木小次郎和宫本武藏都掌握了“成功学”,决斗的胜者又将是谁呢?

    后来又有很多题为“心灵鸡汤”的著作问世,在地摊上和书店里都雄踞一方。和卡耐基的“成功学”一样,你若只是简单翻阅的话,会发现其中每一页都似乎平平无奇。那为什么会有如此多人趋之若鹜呢?或许只能归结为这些书如武林秘籍一样,是要求精心阅读,而非草草浏览的。也许当你深研之后,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事业成功的奥秘,并带领你走向人生巅峰。当然,假如没有做到这些,那多半是你领会其精神还不够。和“心灵鸡汤”同时流行的,还包括一种叫做“鸡精”的保健品。广告里说,你每天吃一小瓶,就好比吃到了一只整鸡的营养。从承诺上来看,小瓶装的“鸡精”比书籍里的“鸡汤”要更靠谱一些,毕竟是唯物论者。

    很多年过去了,卡耐基的风刮远了,“心灵鸡汤”也有点变质了,不过他们的新产品还在推陈出新。在今天的读者和网民看来,“心灵鸡汤”已经构成一个纯粹的贬义词。哪段话语被称为“心灵鸡汤”的话,仿佛就意味着一种言语空洞、大而无当的表达。可是人们的心灵依旧在寻找“鸡汤”——以一种反对“鸡汤”的方式来寻找“鸡汤”。现在的“心灵鸡汤”的特点就是,上来先提醒你不要被“心灵鸡汤”所蛊惑,然后继续灌你一嘴鸡汤,就像街头的骗术总是以提醒你小心诈骗来作为开始。这样一来,似乎进入了一种逻辑上的悖论,套用汪晖教授的话术来说,就是“反鸡汤的鸡汤”,一个关于“心灵鸡汤”的芝诺命题。那该怎么办?我倒反而念起过去“心灵鸡汤”和“成功学”的好处来,干净纯粹,起码坦率到直接把自己命名为“心灵鸡汤”。一碗汤而已,又不是药。比起市面上动辄各种包治百病的“药酒”来说,“鸡汤”起码让人读来挺暖心。要是哪一天骗子都能够把“行骗”的标志挂在身上招摇过市,那倒也未尝不是佳事。问题是,这样一个悖论鸡汤状况,究竟应该如何去拆解?

    现代世界鼓励自由意志和理性思考,然而事实上真正和人的理智为敌的,并不是“成功学”和“心灵鸡汤”,而是谎言和暴力。“鸡汤”式文化的真正弱点,在于瓦解人们的勇气,让人们在谎言和暴力面前丧失勇气和信心。或许我们会把这类“鸡汤”看成是谎言和暴力的共谋者,是制造惶恐不安的同案犯,但鸡汤也只是鸡汤。要让鸡汤来治病当然不可能,但要说鸡汤是导致人生病的主因,其实也不至于。偶尔喝喝无伤大雅,味道还不错。只不过,如何在铺天盖地的“鸡汤”面前保持独立的判断力和个人主体意志,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当然,或许到了某天,“心灵鸡汤”发展到了新形态,既不支持“鸡汤”,也不反对“鸡汤”,而是表达出一种宽容而略带刻薄的态度,开始提倡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正如本文那样。那我觉得,这一碗鼓励信心和勇气的“鸡汤”,倒也不妨一饮而尽。

尤雾

尤雾 1982年生于上海,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专栏作家,从事文化分析和艺术批评写作,文章散见于各大媒体。【编辑:袁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