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摆渡•// 变成老灵魂

  文/韩松落

《见字如面》第三季

 《见字如面》第三季,已经播到了第八期,这一期节目里,最打动我的,是两封信。一封信,是著名作家毕飞宇写给儿子毕雨桐的;另一封信,是九零后保安王新龙,在离职的前一天,写给他曾经任职的成都李家沱实验小学的学生们的。

    第一封信里,毕飞宇给儿子讲述了自己吸烟成瘾的经历。他认真追溯了自己吸烟成瘾的整个过程,包括环境对自己的塑造,以及自己心理上的变化。像一份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小报告,也像一份小小的忏悔书。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自己开脱,而是警醒儿子,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面对自己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撇掉蒙在事物上的情感面纱,理性看待问题。

    在另一封信里,保安王新龙,回顾了自己在李家沱小学和孩子们共处的时光,认为“这是我人生当中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却也给孩子们提出了忠告。他的出发点,是非常真诚的。作为保安,辞职之后,他本可以一走了之,不留下只言片语,但他没有,而是倾吐了自己对孩子们的感情,这种平等的、交心交底的表达,本身就是具有魅力的,会让他们意识到,身边为自己服务的人,也有鲜活的性格,复杂的内心,共同的情感,从而带着这种认识,去认真对待所有人。

    经常觉得,人和人之间,所有的谆谆教诲,好言相告,效果都是很弱的,像是在沙漠里浇水,能够渗透到下面的很少。每个人都必须在亲身体会、亲身经历之后,才能把上辈人的观念,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动。所以,每逢节日,两代人相处的时候,也就是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候。这也是这期节目选在假日期间播出的原因。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不停言说,反复讲述呢?因为,人类延续的最重要推动力,不只有繁衍,还有人类经验的传递。《庄子·养生主》里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火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后来演化出一个成语,就是“薪尽火传”。

    《见字如面》所做的,其实就是经验传递。刚开播的时候,人们认为,这是个美文节目,这是个朗诵+表演节目,都不准确,《见字如面》的核心,就是经验传递。借助一封封信,一段段评点,一个个故事,一场又一场人生,去传递生命体验,去传递价值观。

    经验传递,为的是传递过往的历史,过往的记忆,减少试错成本,让人类避免一次次重蹈覆辙。 经验传递,为的是传递人类情感,让人类区别于动物和机器,获得更丰富的内心体验。

    《见字如面》里有很多信,都是在追溯过往,传递情感。例如演员何冰读的钱理群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是他于2012年发表的讲话,其中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概念,振聋发聩,至今还在被讨论。

    还有《见字如面》第三季第五期的“烽烟”专题里,演员赵立新朗读的乔治·巴顿将军写给儿子的信,这封信是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展开诺曼底登陆的当天,巴顿将军给他远在美国西点军校学习的儿子乔治写下的。

    这封信看起来是在说战场,说士兵的素质,但也是在倡导一种面对人生时的阳刚刚毅之气,面对困苦波折的“反脆弱”精神。人生即战场,活着就是士兵,每个人都需要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去锤炼自己的“军事素质”,不仅仅是为人生的使命,更是为了人生的质量。

    经验传递,也是为了弥补断裂,让人较为顺畅地获取前人的生命经验和精神理念,有枝可依,有枝可栖。而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多次断裂,经验传递多次中断,每一次中断,对于中国社会,都是巨大的损失。在《见字如面》第二季里,菲里奥·诺顿·马吉芬写给母亲的一封信,让很多人了解了那段被遮蔽的历史,也知道了甲午海战中,还有大量外籍士兵参战这个事实。

    所以,年轻人和他们的长辈,都要重新搭上经验传递的船,去学习经验传递。也许,我们该学习经验传递的方式,既重视价值观,也要重视价值观的输出方式。也许,我们要学习言传身教。也许,我们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去身体力行。

我们要用一切方式,获取老记忆,老经验,变成老灵魂,承载从前的全部记忆,面对地裂山崩面不改色,也要把这一切,继续传送下去。

韩松落

 韩松落 作家、影评人,著有《我口袋里的星辰如砂砾》《为了报仇看电影》等。【编辑:袁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