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武汉乡村振兴周刊第005期

-本期头条聚焦-

全市秋冬农业开发暨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现场推进会,日前在江夏区召开。在该区高标准农田东港项目区秋收现场,水稻智能收割机、无人驾驶旋耕机、智能打捆机、旋耕施肥播种机在田里穿梭往来,进行着收割、打捆、耙地、整地一体化作业,低空飞行的植保无人机不时从田野上掠过,一分钟可以完成一亩地的喷洒作业。整齐成片的农田一望无际,沉甸甸的晚稻涌起金色稻浪,和村间小路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

连日来,全市秋收秋种进入高潮,与过去稻农们“面朝水稻背朝天”的忙碌景象不同,今年秋收秋种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更高。 “以往道路泥泞,地块分散,不是旱就是涝,看天播种、靠天收粮。”全市大力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户们的田成块、地成方,机耕道通到家门口,水泥渠修到田中央,抛荒地蝶变成连片田、高产田,成为当地村民的最大感受。

荒地变良田 小田改大田 种地“不用”人

武汉农业向智能化时代迈进

(采写/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见习记者周嘉锡 通讯员项华平 胡利明 陈锦 吕巍 统筹/李英波)

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摄。

“田间不见农人影”

智慧农机5分钟搞定一天工作量

“田间不见农人影”智慧农机5分钟搞定一天工作量金秋时节,在黄陂区六指街道港湾村,一望无际的稻田如巨幅画布映入眼帘。 “金色的,就是成熟的稻田,已经可以收割了。”阳光下,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丹头戴草帽,正指挥着农机手开动收割机。胡丹说: “以前种地收割要花一个月时间,累得人腰酸背痛,效率低,现在有了智慧农机,5分钟就能搞定以前一个人一天的工作量。

”在农业农村部门的帮助下,如今,合作社基地已经建起了农业物联网系统,通过无人驾驶农机,可以实现自动播种、浇水、施肥、收割,技术员坐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就能种地。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将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科技赋能。过去‘望天收’,现在‘可调控’,让农业慢慢从‘平面式’向‘立体式’、从‘自然式’向‘设施式’、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发展。”胡丹说,目前,合作社的水稻基地已经扩大到2万亩,每年支付农民土地流转费就达800万元,算上在基地务工的农民,带动了数千户农民增收。

不仅高产增收,胡丹的水稻基地还实现了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高效型的转变。在合作社整齐划一的稻田里,有一小片比其他水稻略矮。 “这5亩是采用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的‘水肥一体化’新技术种植的试验田。我们用的不是颗粒状肥料,而是水肥,施肥时肥料不会直接接触土壤,让土壤松口气。”胡丹说。

合作社的稻田一直采用良种,亩产1300~1500斤,虽然比农民常用的种子价格贵,但能保证优质高产。

“现在,消费者不光要吃得饱,还追求吃得绿色、健康。”为此,合作社紧跟市场需求,及时做出调整。2017年,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合作社用生物技术替代农药,用复合肥、有机肥替代化肥,使用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方法,实现了农药化肥“两减”。

通过实践,合作社已经摸索出一条规模化、机械化水稻种植的特色产业绿色发展道路,带领农户走上了致富小康路。

播、种、收一条龙

高标准农田盘活抛荒地

江夏区东港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拥有耕地面积2100亩,按照“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要素建设,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

“项目区内‘有经营主体、有经营品种、有管护机制’,我们在做好建设的同时,还发挥纽带作用、牵线搭桥,促成了湖北华之夏种业公司与江夏吴航农机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开展优质稻订单生产,项目区水稻种植实现了统一机耕机整、统一栽培品种、统一双季稻种植、统一订单收购的‘四统一模式’。”江夏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东港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种植户已与企业、合作社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由企业提供优质种子和栽培技术、合作社负责组织管理、农户参与田间管理,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 “明年项目区将基本实现双季稻种植,预计种植面积可达3500亩,真正实现高标准农田建一处、管一处、发挥一处的建设目标,经济效益会更高。”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利推进,乡村面貌发生了大改变,土地流转率大幅提高,以前每亩地150元租一年都很难租出去,现在每亩地300元,合作社都争着来租。

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黄陂区玉枝店村利梓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利深有感触。曾经,玉枝店村的农田荒废面积一度达到50%以上,很多村民无事可做,这让懂得农业技术、擅长农资的胡利很痛心。怀着“改变家乡贫穷面貌,让村民富起来”的初衷,胡利和丈夫一道,流转村里撂荒田地,种植再生稻、彩色稻等优质水稻。后来,胡利流转土地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周边5个行政村,流转面积一度超过万亩,并慢慢开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9年初,胡利所在的合作社向农业农村部门申报了2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建设方案和建设资金很快就审批下来,合作社的农户们边施工边投入生产,见效明显。 “与普通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的主要优势在于提质、增效、节本等三个方面。”胡利说。

加大激励制度提高奖励标准

“科技种粮”大户成增产生力军

“高标准农田的道路及沟渠四通八达,排灌设施一应俱全,让耕种变得便捷轻松;农田土壤经过专业测土配方,对照配方适量施肥,实现苗齐苗壮。更重要的是,往年普通稻田都是用化学方法防治病虫害,而新建的稻田安装了太阳能诱杀灭虫灯,灭虫效果好,产出的粮食也更安全。”胡利介绍,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第一年,种植的水稻就喜获丰收,让胡利看到了智慧农业的前景。“相较往年,平均下来每亩节约成本105元,所有高标准农田共节约成本21万元,按此计算,高标准农田种植水稻的总收入,要比之前略高一筹。”

今年62岁的玉枝店村村民胡冬生,是利梓合作社的产业工人,务工期间,每天能领到200元左右的工资,除此之外,还有每亩300元的土地流转费。胡冬生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往,像他这样上了岁数的老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现在村里土地平整,小田变大田,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生活过得可滋润了”。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不仅可以统一经营,还能从根本上解决部分村民因耕地地块小、管理不方便而撂荒土地的问题。”胡利介绍,目前,合作社农机作业覆盖周边10多个行政村,全程机械化作业订单面积达5000亩,实现水稻、小麦、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带动发展农机户38户,户平均增收1.2万元;带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9家,每个合作社平均增收30万元;辐射带动全区种粮300亩以上大户14家,户平均收入15万元。

“2019至2021年三个年度,全市共批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6个,总建设面积达40.02万亩,总投入资金10.47亿元,亩均投资达到2600元。截至目前,2019年度、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并已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效益;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全部进入施工招标阶段,即将在秋冬农闲时节全线开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全市将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现在政策有扶持,农机有补贴,我们更有干劲了!”胡利满怀信心地说。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全市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高质高效发展,满足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的需要,专门出台文件,为符合要求的补贴对象补贴蔬菜播种移栽、高效施肥植保、秸秆综合利用、果蔬及茶叶加工、畜禽饲养及水产养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业用北斗终端等共11大类20小类45个品目的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最高达到50%。

同时,各区还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资金保障,加快项目建设,如蔡甸区每年优先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2021年,按3500元/亩标准建设,区级自筹配套资金2736万元。

将有更多“科技种粮”大户,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新农人-

智能工厂养鱼养鸡 播种收割“遥控”搞定

智能农机成新农人核心竞争力

(长江日报记者詹海波 通讯员田守跃)

养鱼不挖塘,坐在屋里养;鸡舍有“空调”,吃住环境好;播种用飞机,脚不用下地……武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新农人手里的生产工具,已经从传统的锄头、镰刀,变成了手机、电脑。如今的武汉,智能农机已经覆盖到种植、水产、畜禽养殖等领域,农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不少原有观念被颠覆。

9月27日,武汉智能农机现场展示会吸引了不少新农人观摩。 通讯员宋承琦 摄

工厂养鱼,1亩养殖6万斤

养鱼不挖塘,全在屋里水池养。位于东西湖区的武汉渔水情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20多个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池加起来,面积约为2200平方米(约3.3亩)。公司总经理李允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池,每立方米的水体,可以养鱼100斤, “按我们鱼池的占地面积来算,一亩鱼池,可以养殖6万多斤鱼,而传统池塘,一亩的养殖量只有1500斤左右。相当于,我们约3.3亩的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池,养殖量抵得上传统的100多亩水面。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养鱼池,只需1人即可掌管”。

作为武汉市首批尝试工厂化养殖的企业,2018年,该公司开始投入工厂化智能养殖,20多个鱼池通过管道相连,水的温度、含氧量都是智能监控。

李允说: “整个厂房是一个循环水系统,每个养殖池都有输水管道与车间里的水处理系统相连,可随时根据需要,将池内的水输送到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水输送回养殖池。而这些,只需 1 人掌管,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李允认为,智能工厂养殖突破传统土塘养殖模式,具有密度高、占地面积小、鱼产品质量安全可控等特点, “这座智能化渔厂前后投入500多万元,年产值可达到1000多万元”。

据了解,目前,智能渔厂养殖分为循环水养鱼、箱式养鱼、桶式养鱼、帆布养鱼四大类,武汉各渔业公司都有使用。

室内养鸡,1人掌管10万只

走进养鸡场,却听不到一声鸡叫,所有蛋鸡全部住进“饭来张口”的“空调房”;150万只蛋鸡,日产鸡蛋90吨,只需十几个人就能搞定。位于黄陂区木兰乡的武汉宏农农牧有限公司,已经实现鸡舍智能化温控、饲养机械化完成、鸡蛋自动化分拣、粪便无害化处理,刚刚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在鸡蛋分拣车间,圆溜溜的鸡蛋顺着蛋道,源源不断地运至分拣通道。经过紫外线杀菌、声波检测、大小称重等流程,最终在鸡蛋上打上“木兰山”商标和生产日期,进入消费者手上。

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张宏林回乡创办武汉宏农农牧有限公司,用最先进的技术饲养蛋鸡。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 “木兰山”成为2019年第七届军运会运动员餐厅唯一鸡蛋供应商。

张宏林认为,新农人必须充分利用新工具,才能生产出规模化、品牌化的优质农产品, “智能农机是新农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飞机播种,1人可管千亩地

目前正是水稻收割、油菜播种的时间,位于黄陂区六指街的武汉东方荣升米业有限公司,今年采用了无人机播种。 “一人一天可播1000多亩,不仅节省人工,还节省种子成本。”该公司总经理胡丹介绍。

刚入职该公司两个月的陶哲,已经掌握了无人机设备的使用。这位“00后”把无人机带到要播种的田地旁,打开螺旋翼后,按下手中开关,无人机“嗖”的一声瞬间升空,根据陶哲的指示,飞入田间开始播撒油菜籽。

胡丹说: “现在种田,从耕地、播种到收割,都是智能化设备完成,人工只需要操纵手上的遥控器就行了。”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农机与农垦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选点建设了3个智能农机示范基地,目前都已购置智能无人机、自动驾驶插秧机、拖拉机和收割机等智能农机产品。下一步,武汉将加强高端、先进、智能农机的推广示范力度,积极推进农机化生产与物联网、遥感、北斗等高新技术融合的试验,探索实现耕种管收全过程的无人农场。

-致富经-

“土地集约化引资”引来产业集群落户

江夏大路村村民家门口打工流行“货比三家”

(长江日报记者胡毅 余康庭 通讯员任蓉)

与高速公路无缝对接的宽阔马路,马路两旁整齐排列的栋栋小楼;住宅区,健身场、生活超市、小公园、幼儿园等生活配套,一个都不少;生产区,千亩产业园技术先进布局合理,令人赞叹。10月15日,长江日报记者抵达江夏区大路村,宛如到了现代化城镇。

从年收入不到3000元,到月收入轻松过4000元;从没路走、没事干、没钱花,到住洋房、享受综合配套、在家门口安居乐业……14年时间,大路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得益于60后的胡涛“能人回乡”,在村里进行“土地集约化引资”,引来了产业集群落户。

“能人回乡”,带领村民致富

记者见到大路村村支书胡涛时,他正在村委会前和村民协商土地流转事宜。这位60后村支书个头不高,脸上挂着笑容,眼神和言语间却透着坚定。

14年前,胡涛带着奋斗多年累积的千万资产,怀揣着“让村民有房住、有路走、有钱拿”的朴素梦想,回到家乡大路村。

14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大路村土地流转与整理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走,村民人均收入上扬10倍以上,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成为湖北省宜居村庄、江夏区最美生态村湾,完成了从“空心村”到“明星村”的华丽蜕变。

和多数农村出生的人一样,胡涛的前半生,是在城市的打工拼搏创业中度过。

1982年,16岁的胡涛迫于生计外出打拼,做过小工,干过职员,当过老板,到2007年时,他已经拥有千万家产。

“在外打工时,我做过的事情又多又杂,这些经历,对我回村后的工作很有帮助,我体会过普通人对于稳定幸福日子的渴望,也明白领头人具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能力有多么重要。”胡涛回忆。

2007 年,胡涛回乡探亲。虽然过去了20 多年,但大路村的贫困并没有改变, “一屋一个样,一门一朝向,前面是厕所,后面是粪塘,住人还养猪,牛也在里躺”的歌谣,仍在村里传唱。 “当时的大路村,村民年均收入不足 3000 元。因为穷,村里光棍特别多,邻村的听说你是大路村人,多半皱眉。”胡涛说。

那次回村,当时的村支书找到胡涛,希望胡涛能够作为“能人回乡”,带领村民致富。

“经过短时间的纠结,我觉得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大路村民,不能光顾着自己的小日子,回乡创业再苦再难,也义不容辞。”胡涛说。

规整土地,为发展产业打基础

66岁的胡先进回忆说,2007年以前,他一家三口守着10亩地过活, “全家的收入全靠收成,起早贪黑的,一年赚个 2000 来块钱吧”。而现在,儿子娶妻生子,家里变成了五口人15亩地, “光流转费一年就有万把块钱,加上打工的收入,我和老伴两个人一年就能赚个两三万元,家里还搬进了160平方米的新房。这样的日子,以往不敢想”。

胡先进是大路村几千名受益者中的一员。

在胡涛看来,村里想致富,肯定要发展产业,首要的,就是土地流转和整理,将村里零散的土地归纳在一起,便于产业统一规划。

首期土地流转从怡山湾开始,流转面积145亩,按照每亩600元/年实施。

分配问题,是流转工作最大的“拦路虎”。以往,村里有关土地的分配,是秉持“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比如,某村民老伴去世,3个女儿嫁人,按以往的原则,以每人3亩地计算,该村民一人便可坐拥15 亩土地;而有的村民,老两口加上 2 个儿子,有 12 亩地,2 个儿子都娶了媳妇添了孩子,8口人也只有12亩地。涉及“真金白银”的土地流转费,村民对这样的分配制度产生了争议。

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通过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胡涛明确了新的土地分配制度:村里每人3亩地,按照“娶进一人,增一人;生育一个,增一人;去世一人,减一人;嫁出一人,减一人”的动态方式操作。

解决了分配问题,土地流转及整理工作加速。截至目前,大路村及周边村湾总流转土地面积近9000亩。

产业落户,村民收入水涨船高

解决了土地问题,大路村的产业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

为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在胡涛的带领下,村里将过去分散的田块集中连片,规整为“路相通、机能耕、旱能灌、涝能排”的设施大田,同时,把其中较为贫瘠的土地打造为生态田园体系。

“规整好土地,就要开始一手抓自身的三产融合,一手引进优质企业兴乡。”胡涛说。三产融合方面,建成优质稻、水果、蔬菜、栀子花、景观苗木等基地,做生态农业;规划建设千亩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一心五园”乡村休闲游体系,即怡山湾旅游服务和游客集散中心,配套栀子园、荷花园、林果园、稻香园和蔬菜园,开发农旅联动产业。

在引进优质企业上,大路村引进了桂子米业、红心蛋品、虾庄、农家乐、斯福特等7家公司入驻农产品加工园区,年均产值3.6亿元,带动周边农户1000余人就业。近两年,投资额达4000万元的南美对虾养殖基地、投资额达7000万元的有机肥厂相继落户大路村;武汉金龙集团首期规划面积达330亩的农产品加工园也选中了这里,预计将实现100亿元的产值目标;投资额达1.5亿元的5万吨粮食仓储基地及粮食加工生产线也已进入规划实施阶段。

各种产业为村民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村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在“国企联村”行动中,地铁集团是大路村的定点帮扶单位。在大路村驻点展开项目扶持后,地铁集团针对当地村民开出了包吃包住月薪2000元的条件招工。出乎地铁集团意料的是,这样的条件,居然没有村民报名。胡涛一语道破玄机: “现在村民在村里打工,一个月赚个4000多元没难度,还彻底解决了老人独居、儿童留守等问题,一个月2000元,没有竞争力啊!”

统一建房,3000村民搬新家

要更好地整理土地,村子的规划就显得愈发重要。为此,胡涛聘请专业团队,将村里的路与高速公路无缝对接;建设污水管网,进行亮化工程,美化园林;完成百姓舞台、健身场馆、儿童游乐园、超市、医院、学校等配套的建设。去年,村里还添了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

2008年开始,大路村联合附近的珠琳村、法泗村,分三期进行社区建设,开发主力户型在120~130平方米的住宅。截至2020年,三期开发共建设住宅1078套,形成了规模壮观、配套完备的怡山湾社区,大路村、珠琳村、法泗村 3 个行政村 2 个自然湾 714 户农户共3000人喜迁新居,真正实现了村民家门口有宽敞道路、有整洁洋房、有完备配套的目标。

今年,社区建设的第三期第二部分工程开工,与此前的 6 层楼住宅不同,这次建设的,全部是11层楼的电梯房,拟建设120平方米住宅共计320套。

“这样做,既节约了土地及公共资源,改善了人居环境,方便村民出行、就医、购物,也更有利于统一组织开展精神文明活动,一举多得。”胡涛说, “在房屋的分配上,我们采取的是随机抽取房号选房,按5万元/套的标准购买,孤寡老人购房费用全免,特困户酌情‘减缓免’。”

如此,才有了今天大路村幸福如城镇、居民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

-新发展-

新洲三店街宋寨村的甜蜜事业

千亩桃树带动农旅齐发展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今年的桃胶季节到霜降就正式结束了。下一步,我们要去全国各地收购一些桃胶,桃园也要整理,冬天闲不下来了。去年年底种的桃树如果管理得好,明年春天就能挂果了。”10月21日,记者走进新洲区三店街宋寨村,桃园里还有零星的人在“抠”桃胶,抓紧最后的增收机会。

三店街宋寨村位于武汉和麻城的交界处,因为比较偏远,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年人,想增收致富,却苦于没有门路。

2013年,三店人罗卫平回到家乡,成立美涛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宋寨村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桃子。 “三店这个地方,属于丘陵地带,小气候很好,很适合种桃子。在这里种桃,结果比其他地方要早一周左右,可以抓住市场先机。”罗卫平告诉记者。

刚开始种桃,罗卫平不懂技术,请来的技术员来自北方,不熟悉本地气候,夏季几场暴雨下来,罗卫平才知道,南方种桃树是要起垄的。就这样,罗卫平边种桃树边琢磨技术,同时考察好的桃树品种,寻找畅通的销售渠道,宋寨村的桃树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除了种桃卖桃,随着近年来桃胶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罗卫平又搭上了桃胶发展的快车道。湖北夏季持续高温的时间长,桃树出胶比较多、品质好,湖北因此成了全国著名的桃胶集散地,其他地方产的桃胶,也都喜欢运到湖北集中售卖,就像阳澄湖的螃蟹、天目山的香薯一样。

虽然对桃胶变成网红始料未及,但美涛种植专业合作社抓住机会,采购了和桃胶搭配的雪燕、皂角米,搭配好产品后,在网络上推广,迅速打开销路。

2020年,宋寨村的桃树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建成了桃胶加工车间。 “车间工作的工人大多在50岁到70岁,其中包括脱贫户13户,还有附近有劳动能力、想为家庭增收的村民。脱贫户我们基本都是长期雇佣,每月收入在 2400-3000元。桃子采摘季节,我们一天要雇佣两三百人,每人每天的收入都在百元以上。”罗卫平说。

从 2013 年的 300 亩,发展到 2020 年的 1000亩,罗卫平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而从2020年的千亩桃园,发展到现在的2610亩,只用了1年时间。多年来种植和销售积累的经验,成了合作社发展的底气,2020年底,罗卫平流转周边9个村的1000多亩土地,桃园规模进一步扩大。

2021年3月,千亩桃花盛开,宋寨村举办了桃花节,短短一周时间,吸引几万游客打卡。来参加桃花节的游客消费能力强,不仅购买桃胶,还购买其他特色农产品。

“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农旅融合,争取建好民宿和饭店,通过发展旅游,进一步打响我们的品牌;通过品牌发展,进一步促进赏花旅游。大家现在喜欢城市周边游,我们欢迎大家三月来赏花,五六月来采摘桃子学做桃子罐头,七八九十月来抠桃胶,抠下来的桃胶我们合作社还负责收购。”罗卫平说。

尝到了产品加工增值的甜头,2021年夏季,美涛专业合作社的黄桃罐头也上市了。虽然目前是代加工,但厂房的土地已经流转,加工机器也在采购中,宋寨村和周边村一起,走在这项甜蜜事业的快车道上。

-更多资讯,点击阅读-

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公示

武汉3家企业上榜

(记者余康庭 通讯员邱培 陈雪莹)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近日发布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公示名单,武汉3家企业上榜。

此次上榜的3家企业为: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武汉回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宏农农牧有限公司。

据介绍,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对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农业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有活力、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引领力量。

近年来,武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湖北省委部署要求,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和发展后劲。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6 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6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03家。

农户养鱼缺技术

水产专家结对帮扶一年增收1.5万元

(记者周韧 通讯员陈见 实习生肖露 潘利娜)

10月17日一大早,家住新洲区李集街吴太村的残疾人罗明安,收到武汉市农科院和武汉市残联送来的帮扶物资,高兴地说: “感谢农业专家让我开眼界,带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今年55岁的罗明安因遭电击导致左臂截肢,是肢体三级残疾人,他的爱人是肢体二级残疾人,夫妻俩育有一儿两女,家庭收入来源主要靠十亩鱼塘。

罗明安告诉记者,自己6年前开始养鱼,主要品种是青、草、鲢、鳙等四大家鱼。 “原以为自己在村里算得上是个能干人,每年投资购买养鱼药械、饲料也不少,可养鱼 5 年,还是亏多赚少,基本上处于靠天收的状态。”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去年4月,武汉市农科院26个学科研究室党支部和武汉市残联携手,结对帮扶全市26户农村残疾家庭。市农科院水产专家魏辉杰登门找到罗明安,对他家进行重点帮扶。

在专家指导下,罗明安对鱼塘生产进行了三大调整:首先调整水环境,饲料和鱼药不在多,在于适量,有了健康的水体,鱼才能健康生长;其次,调整养殖品种,把市场低价的家鱼、杂鱼分批调整为市场价高、畅销的鳊鱼、鳜鱼等高档名优品种;最后,罗明安调整自己的手机微信,将农科院水产、鱼病专家加入朋友圈,通过面对面、网络远程或电话沟通,随时向专家咨询。

罗明安说,由于经常被专家“科学洗脑”,自己的养鱼技能不断提高,学会了合理搭配养殖品种,掌握了池塘混养模式,养殖的鱼类体重也从平均每条不到 1 斤,逐渐提高到 1.8 斤、3 斤左右。今年国庆节之前鱼塘起捕,收入比上年增加1.5万多元。

武汉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各学科研究室党支部立足于残疾农户资源禀赋,重点进行种苗农资、技术服务帮扶,向残疾人家庭优先提供优质种子种苗、肥料、饲料等,免费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帮助残疾人家庭成员掌握一项农业实用技术。截至2021年 10 月,26 个研究室党支部共入户400余次,赠送各种农用物资和米油等生活物资 15.3 万元,进行技术帮扶260余次。

武汉农业农村经济

前三季度运行良好在全市秋冬农业开发暨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公布了武汉前三季度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数据,呈现出良好态势。

全市前三季度预计实现:

“乡村振兴留言板”为您打探乡村消息

(记者蔡梦娅)

“武汉现在还有地方可以采茶吗?” 《大地》周刊推出的“乡村振兴留言板”板块,不断收到网友的留言和咨询,他们被武汉乡村的美景所吸引,想带着家人一起感受乡村的魅力。

家住汉阳区的刘先生听说秋茶采摘别有一番风味,便在“乡村振兴留言板”上咨询去处。据记者了解,黄陂花香茶谷、东西湖柏泉茶园、江夏古驿生态园等,都是采秋茶的好地方。秋茶采摘高峰一般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目前已近尾声,但仍可体验采摘,柏泉茶园里还能体验制茶过程,也非常适合拍照。

“乡村振兴留言板”继续期待您的建议和留言。

留言方式:

1.将您的留言或建议发送至邮箱 3362994750@qq.com,邮件请注明“乡村振兴留言板”。

2.扫码关注“长江乡村行”微信公众号,发送:乡村振兴留言板+您的留言或建议。

联系电话:

18271904473 15827306058

【编辑:邹卓然】

(作者:周嘉锡 詹海波 蔡梦娅余康庭李英波周韧潘璐胡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