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在家滑倒导致骨折,医生借力骨科机器人拼好“扇子骨”

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5日讯 从患者骨盆仅1厘米宽的骨缝通道上打孔并安装固定螺钉,避开骨盆周围复杂的血管神经,手术时间不到一小时,3日,湖北省内首台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的复杂骨盆骨折手术在武汉市第四医院成功完成,帮助患者拼好了“扇子骨”。

32岁患者陈女士因患有免疫性疾病,长期服用激素导致骨质疏松,近日,她在家洗澡时不小心滑倒,导致骨盆骨折,左侧“扇子骨”碎成三块。如果接受传统骨盆手术,术中要进行数十至上百次透视,考虑到患者身体情况,经术前讨论,决定采用机器人辅助医生手术。

手术中,医生先用透视进行影像扫描,成像呈现出患者的创伤情况。医生通过影像规划确定了手术方案及固定钉位置,需要在患者骨盆1厘米宽的通道上安装固定螺钉,机器人的手臂则在光学跟踪系统导航下开始标定打钉位置。

当日主刀的创伤骨科陈明教授一边观察机器人屏幕上的骨盆定位,一边进行手术操作。不到一小时,仅用两根螺钉就将患者破碎的盆骨精确拼好固定,伤口非常隐蔽,仅有1厘米长,而传统骨盆骨折手术,切口可能达到20厘米以上,不仅如此,术中病人受到的辐射量较传统手术降低了70%。

“打钉到位,准确无误”,陈明主任介绍,骨盆是人体内最不规则的骨性复合体,薄而扁,周围血管结构复杂,如果打钉出现误差,会直接伤及周围重要神经、血管,造成严重并发症,若没有伤及神经血管,打偏了一次,就没有第二次进钉的机会,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专家也不能保证一次进钉。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优势,正是人手难以企及的精准和稳定,可减少误差。术后第二天,患者已可以坐起来,预计一周后就能下地。而在过去,手术成功后,患者也要在一个月后才能下地行走。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自1月22日,第三代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在武汉市第四医院完成首秀后,已经辅助医生完成了手、足、脊柱等多部位20余台手术,该院副院长王俊文副教授介绍,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参与下,可以保证复杂手术安全化、常规手术微创化,骨盆这类骨科大手术将能实现微创、微损伤,使患者伤口小、出血少、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郭鑫 荆彤)

【编辑:叶子】

(作者:刘晨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