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与机器人“学伴”一起学习,武汉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试点现场会举行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22日讯(记者向洁 通讯员杨国涛 李萱 )结合中小学教育学情,积极开展因材施教和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试点探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教学能力,让师生具备对人工智能的鉴赏力、理解力和应用力,22日上午,武汉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试点现场会暨江岸区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评价试点推进会在武汉市七一中学举行。“江岸区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同日上线。

课堂上,学生们和机器人“学伴”一起完成作品展示。(记者向洁 摄)

七一中学综合应用课上,学生们学习机器图像分类的过程和原理。(记者向洁 摄)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中央电教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部主任黄旭光介绍,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现状是部分地方和企业在自行探索,但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尚无成熟教材可用。电教系统作为从事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和服务的专业机构,有责任打造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权威品牌并面向全国中小学推广应用。目前,“央馆人工智能课程”已在全国408所学校落地生根,覆盖28个省级行政区域(含港澳特区)。课程开设形式主要有:一是大班授课、二是社团形式、三是校本课、四是与其他课程(如:信息技术课、校本STEM课)相融合。

中央电教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部主任黄旭光介绍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记者向洁 摄)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在生活中会见到越来越多的机器可能通过学习进行判断和决策。我现在提供关羽和孙悟空的两个京剧脸谱,看看机器是如何区分两张脸谱的?”课堂展示环节,七一中学李洪怡老师带领学生们将现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的戏曲艺术相融合,通过小组实验探究,体验特征模型的训练和验证的过程,获得对图像分类过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生们运用平板电脑现场完成数据采集以及机器识别的编程设计、优化,并与“小飞机器人”一起进行作品展示,妙趣横生。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吴砥表示,大概每隔10-15年,信息技术就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不久以后,“人机共教,人机共学”将成为一个常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错题分析,通过大量的数据将学生的个体特征描绘出来,利用智能技术构建知识图谱,找准薄弱点进行定向推送加以训练巩固。比如智能教育助理的应用,帮助老师批改作业、出题,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等等。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吴砥做现场报告。(记者向洁 摄)

据了解,武汉市自申报成为全国首批8个智慧教育示范区以来,正全面致力于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江岸区作为“全国教育改革实验区”、“中部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全国信息技术实验区”、“全国教育云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区”,首批推进建设13所学校,选用东方京师版、科大讯飞版2种教材,涵盖小学9所、初中2所、高中2所,并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配置了对应的教材、课程资源及教具,以满足学校差异化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江岸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江岸区将依托区域内的央馆人工智能实验校,努力打造面向全市乃至全省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培训基地,持续深化人工智能课程在江岸区的推广与普及应用。

【编辑:舒筱】

(作者:向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