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名小记者走进桥梁博物馆,“学习建桥精神是成长必修课!”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24日讯(记者艾晨光 见习记者马骁 实习生刘启月)两岸三镇,长江之上,一座座跨江大桥恰似彩虹卧波,气势磅礴。武汉以“桥都”之名,展现出了新中国桥梁建造的巅峰技艺。10月23日,30名楚才小记者走进中国桥梁博物馆,倾听桥梁故事,动手搭建“贯木拱桥”,感受独树一帜的桥梁文化。

中国桥梁博物馆是国内首家综合性桥梁博物馆,有近千件桥梁相关藏品和VR体验设备、5D影院及精品桥梁文创产品。由序厅、中国古代桥梁、中国近现代桥梁、世界桥梁博览、桥梁科技发展、桥梁文化展示、桥梁互动体验等组成的展区群,梳理了我国桥梁的发展轨迹,全方位展示了中国桥梁的建设成果。

小记者们了解桥梁相关知识。刘启月 摄

步入展厅,各种造型奇特的桥梁吸引了小记者们驻足观察。在武汉长江大桥“施工现场”,大家发现其上层为公路,下层为铁路,是名副其实的公铁两用大桥,主桥为钢桁架形式。该馆讲解员熊思垚介绍,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横空出世,破解了“龟蛇锁大江”的千古难题,让天堑变通途。“自此之后,一座座跨江大桥逐步串联起了三镇间的交通和经济联系。”

小记者们了解桥梁相关知识。刘启月 摄

江岸区育才第二寄宿小学的董姝涵说:“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虽历经多年风雨却依然坚固如初,是武汉的城市骄傲。”随后,小记者们陆续了解了中国古代桥梁的“身世”:赵州桥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始建于隋代,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北京故宫内的金水桥桥栏雕琢精美,形如条条玉带;颐和园的桥体现了“八纲之美”……

小记者们动手搭建桥梁。刘启月 摄

动手实践环节,熊思垚现场演示用一些小木棍搭成一座桥。“首先将木棍相互支撑,在木棍下方担上横着的木棍,这样就形成了一股剪刀力的结构;接着用同样的方式架起其他的木棍;最后可站在‘桥’上面,验证木棍结构的牢固性。”按照讲解员的思路,小记者们迅速戴好蓝色安全帽,分组忙活起来。洪山区武珞路小学的田鹰行与同伴搭完“桥”后,先后从“桥”上走了一遍。“这种新奇的搭桥方法令人大开眼界,回家后我想再温习一下。”田鹰行告诉记者。

“参观体验后感到非常震撼,我们将向桥梁建设者看齐,学习他们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不少小记者说,多汲取成功的经验,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编辑:舒筱】

(作者:艾晨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