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水墨版“汉阳造”吗?这些艺术家要用水墨语言表达生活

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8日讯(记者 周满珍 通讯员 李霞)你见过水墨版“汉阳造”吗?8日,第二届武汉水墨双年展在武汉美术馆启动。15位“水墨新进”青年艺术家杜小同、杭春晖等,以崭新的水墨语言,表达时代和生活。

李军 face to 2018

策展人鲁虹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群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艺术家,成长于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不仅在作品的视觉效果上进行更新探索,更立足于与当下生活来表现时代特色和精神。有的艺术家直接表达沸腾的生活,对环境进行反思,如杨平的《病童》系列,关注社会高速发展后的空气污染对儿童的伤害。王光林借地铁车厢乘客的麻木表情,李军借笼中鸟,隐寓一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有的艺术家寄情山水,表达对现实的逃遁心理,有的用碎片化手法对古代文物进行解构,如郝世明对古代文化物如明式椅子、现代文化物如汉阳造的枪等进行了有意味的解构,“在尊重水墨媒材特点的前提下,对中外艺术传统进行学习与转换。在题材选择、图像选择以及创作手法上,和其他艺术相比,已形成自己的面貌,说明水墨后继有人。”

谢天卓 工蚁陂陀

青年艺术家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将水墨这一承载着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符号“古为今用”。1992年出生的谢天卓的参展作品《工蚁陂陀》,集合了很多都市场景,有楼盘建筑奇特的欧式屋顶,有厦门鼓浪屿岛上郑成功雕像的剪影,也有人物有石头,“我先造一个场景,找素材的时候翻看旅行时留下来的照片,再进行组合。我把水墨当成材料,但画面逻辑是西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没那么多包袱,艺术形式不重要,在意的是绘画内容。”

郝世明 《汉阳造》

86后王光林从2015年开始创作《开往春天的地铁》系列,映射当代年轻人从乡村走向城市,和故乡、都市的双重疏离感。不管创作主题如何现代,他却一直醉心于宣纸水墨这一媒材,“宣纸对我有不可替代性,在别的材料上画,没有那么舒服。”

王光林《开往春天的地铁》

据悉,武汉水墨双年展作为武汉美术馆的学术品牌展,首回“水墨新进”将展至3月31日,观众可前往免费观展。

【编辑:叶子】

(作者:周满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