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民的“幸福道”吸引全国瞩目,8家中央级媒体组团聚焦东湖绿道

长江日报3月11日讯 3月6日、7日、8日三天,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政协报8家中央级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入探访东湖绿道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这是101.98公里东湖绿道建成以来,中央级媒体最大规模一次集中组团聚焦东湖。连日来,中央级媒体陆续刊发、播出“东湖绿道”重点报道。

东湖绿道,作为“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典范”,作为“绿色生态城市新标杆”,作为“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样本”,再一次受到全国瞩目。

武汉市民在东湖绿道滨湖湿地附近骑行 长江日报记者詹松 摄

百公里绿道沿线“打卡点”太多

央媒邀请世界游客来东湖享受“诗和远方”

央视《朝闻天下》重点报道了东湖绿道“还绿于城,还湖于民”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报道指出:位于湖北武汉的东湖,生态环境曾经遭到破坏,近年来,当地坚持还绿于城,还湖于民,大力建设东湖绿道,使这里成为居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总长101.98公里的东湖绿道环抱33平方公里的东湖,成为我国最长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环湖绿道。

3月6日至8日,8家中央级媒体重点打卡东湖绿道沿线“绿水青山”代表景观景点,长江日报记者多路跟随采访。尽管身为武汉人,常在东湖逛,但这一次沉浸式探访,还是让记者们感受到“东湖每天不一样”。

打卡点1

白马驿站桃花岛

废弃货场变国际艺术园 还绿于民不搞大拆大建

7日,在白马驿站桃花岛的绿道边,东方园林绿化公司的工人们正在为绿道补栽树木、增添新绿。面对央视镜头,园林工人说:“去年种的桃树,今年4月有些桃花就要开了,后年就能看到十里桃林了。”

“别看这里现在绿道蜿蜒、绿草如茵,两年前还是废弃货运堆场。”作为东湖绿道设计者之一,武汉地产集团副总经理梁晶指着白马洲改造前后的对比图,向采访团介绍,“我们依照地形,将小岛设计成桃花溪、桃花坞、桃花林。”经过岸坡加固、园林造景等生态修复后,桃花岛变成绿树如荫、雕塑作品林立的国际公共艺术园。

为了促进东湖生态修复,2011年,国务院批复《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年后,东湖正式开始实施大规模改造,将原是货运堆场的土地进行复绿,最终整个绿道及周边新种植树达5万棵,绿地面积增加了160万平方米。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们不搞大拆大建,不搞推倒重来,而是尊重自然,尊重东湖,对它主要是做去污除垢,还原它的自然之美。”

桃花岛的荷包蛋雕塑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打卡点2

华侨城湿地公园

东湖Ⅲ类水质覆盖面积达82% 还湖于民重建绿水青山

新华社报道指出:在绿道建设前,东湖是另一番景象。一些民房、厕所紧贴湖边修建,有人私自建起围堰隔断通行道路,生态岸坡护理糟糕,有些边角湖汊甚至是劣五类水……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东湖旅联物业公司总经理丁明涛说,东湖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近年来,政府坚持还绿于城,还湖于民,大力建设东湖绿道,使这里成为居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从渔光村书记林敬忠口中,《人民日报》记者得知,东湖绿道建设的同时,对东湖水质的修复工作也在进行,退渔还湖,取消围网养鱼和经营性养殖,渔民成为了东湖绿道的服务者。

华侨城湿地公园附近,东湖风景区建设局工作人员介绍,湿地公园是由人工围湖养殖的渔场“退渔还湖”改造而成。在这里,央视镜头捕捉到野鸭在湿地草丛中嬉戏的画面。央视记者潘巍说:“人在长廊走,廊下野鸭飞。这里的景,真是美!”

正如央视报道中所展现的,曾经东湖是周边地区的天然污水处理厂,随着城市发展,围湖造田围网养殖让城湖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东湖的水质,历史上曾经一度降到过Ⅴ类和劣Ⅴ类。”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目前,东湖Ⅲ类水质覆盖面积达到全湖的82%。

打卡点3

时见鹿书店

山林湖泽间享受“诗和远方” 还路于民悉心装点绿色空间

“这个地方我以前来过,现在完全大变样了,游客也变多了。”湖北大学应届毕业生费然说,万国公园原来是一片废墟,如今“变废为景”,湖滨湿地梯田里种满了油菜花。

在新武东村附近绿道旁,一排白墙灰瓦的村屋映入眼帘,一副文艺青年打扮的武汉伢钱旗出来迎接采访团,他是民宿“东湖懒院”的主人。他说,原来这里是一排老旧民房,现在外立面都被装饰一新。“我有着深深的‘东湖情怀’,想凭着自己多年经营民宿的经验,在东湖边建一座最美民宿。”

在位于马鞍山森林公园西门驿站的时见鹿书店,一半临水一半靠山,绿荫环抱中,人们在此品咖啡读好书度过休闲时光。这家开业不久的书店已被评为“中国最美书店”之一。

改自废弃农舍的杉美术馆位于东湖磨山景区“磨山揽翠”,美术馆被梅林和杉树林包围,馆内水墨艺术展画作在全白无窗的环境下,显得大气回旋,宛若仙境。采访团记者们为东湖生态建设的匠心独到感到惊喜。

过去一年,东湖园林、市政建设等多方协作,精心编织花漾绿道,山林湖泽间,景观错落有致。东湖绿道增添梯田花海、绣球花道、十里桃林、湿地木芙蓉等各具特色的新景观线。

武汉首家森林书店——时见鹿书店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打卡点4

帆船基地

东湖之夜惊艳亮相 全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硕果

去年4月28日,“东湖会晤”在东湖游船上举行,楚韵画舫式的“东湖号”游船吸引世界目光。长达14.5公里的“楚韵山水 描金东湖”夜景亮化令人惊叹。之后,东湖游船开通“加长版”夜游线路,乘船游客可饱览如梦如幻的“听涛画卷”。

7日晚,央级媒体采访团登上“东湖号”再度为之倾倒。“太惊艳了,好像一幅夜色版《清明上河图》”“真羡慕住在东湖边的市民,每天都能欣赏到这么古典雅致的东湖”。媒体采访团从落霞水榭码头乘游船出发,一幅梦幻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展开:生态绿、诗意蓝、御品黄、樱花粉,如镜般的湖面上变换着四种“东湖色彩”,呈现出“碧水浮玉”般的光影魅力。

作为今年军运会主赛场之一,东湖将举办4大赛事,其中之一是帆船比赛。7日傍晚,采访团一行在东湖湖心阁帆船基地看到,一排笔直的旗杆旁边,一排白色风帆迎风展开,蓄势待发。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建设事业部项目经理高垚介绍,目前帆船基地主体工程已完工,可存放比赛船只100条以上。“完全建成后的东湖帆船基地,将是内陆地区和内湖上规模最大、环境最好的帆船基地,完全具备举办军运会等世界级赛事的能力。”高垚自信地说。

《光明日报》报道称:东湖绿道是武汉市民的“幸福道”。“来武汉,游东湖,逛绿道,品文化”成为五湖四海的游客来武汉首选路线。东湖已经成为武汉旅游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

东湖帆船基地 长江日报记者刘帅 摄

中央电视台连续3天

深入东湖拍摄市民游客抢镜喊话:“全国人民都来逛大美东湖”

碧水长风,堤岸杉林。阳春三月,绿道之上人流如织。3月6日至8日,央视记者兵分两路,深入探访东湖绿道建成后日新月异的变化,深切感受到近两年东湖翻天覆地的变化,听到市民、游客、居民由衷的赞叹。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一大早,央视湖北站记者宋丹妮和潘巍一行就从湖光序曲驿站乘观光车出发。当天,东湖风景区游人如织,许多女性结伴沿湖岸线漫步,三五成群在标志性景观前拍照。观光车司机李攀介绍说:“去年,地铁8号线开通直达梨园,很多市民都选择乘坐地铁绿色出行来绿道,每逢节假日游人都很多。”

在磨山景区,央视无人机升空,镜头俯视下,青山环绕,游客林中漫步,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慢生活。市民王慧说:“湖水清,绿道美,绿树红花,空气清新,太美了!我们走过来的时候,还看到一条鱼从湖里跳出来,心情特别好。”她即兴吟起了朱德当年为东湖写的诗,“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定比西湖强。”

市民沈文颖指着湖面说:“你们看到没有?很多环卫工人在清理湖面,所以湖面保持得这么干净。东湖春夏秋冬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美,过段时间来拍更好看!看城市环境变好,整个人的心情都会变好。”

磨山脚下,央视记者采访了从浠水来东湖游玩的游客陈春兰。陈春兰说,自己上次来东湖,还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东湖没这么好,水比现在差多了。现在水质很清澈,环境好空气好,可惜我在浠水,不然我会天天来。”

在磨山楚天风韵大门前,市民陈春兰得知东湖要上央视了,十分自豪地说:“作为一名武汉人,看到东湖一年年变得越来越美,我由衷感到骄傲。希望通过央视报道,邀请全国人民都来武汉看看,逛逛我们的大美东湖。”

一双双市民、游客的眼睛,见证了东湖近年来从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到可持续绿色发展的转变之路。

坐观光车、漫步骑行、乘东湖号

央媒采访团感叹“武汉人真幸福!”

7日,央媒采访团从湖光序曲驿站出发,乘坐东湖绿道观光车,途经华侨城湿地公园,一路欣赏春日美景。然后在桃花岛国际生态艺术园漫步,边逛边听东湖建设者们讲述绿道建设的故事。

在落霞归雁驿站,采访团体验了一把绿道骑行的乐趣,春风拂面,脚蹬五彩“胖胖车”,一路骑行至万国公园。新华社记者感叹道:曲港听荷、鹄梦回塘、荻芦泽畔、落霞归雁、塘野蛙鸣……浩渺的东湖之畔,这条绿道犹如一条“绿飘带”,连缀起数十个景点。

夕阳西下,一行人来到湖心岛参观,已经建好的帆船基地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比赛赛场。在听涛景区异国风情园附近,大家听湖边塘治理工程师康玉辉讲解水质修复背后的故事。“住在东湖边,是我的骄傲。”在东湖路住了30多年的何奶奶对《光明日报》记者说,现在茶余饭后最爱做的事就是去东湖听涛景区遛弯、打太极。

晚饭后,大家从东湖落霞水榭码头出发,乘“东湖号”游船,一路浏览14.5公里的“听涛画卷”夜景亮化景观线。江汉大学留学生妮娜对新华社记者说:“没想到在这样一个大城市,还有如此原生态的景观,环境保护做得太好了!”

满满当当的行程,采访团记者们表示,这次深入探访,有太多的“没想到”,“这次没看够没逛够,下次带着家人朋友再来!东湖绿道可以好好逛3天!家门口有这样一块绿色生态宝地,真是武汉人的幸福源泉!”

(长江日报记者傅雪婴 刘帅 程艳 王慧纯 通讯员彭冲 实习生宁秀梅)

空中俯瞰东湖听涛景区,碧波粼粼、杉树成行,生动诠释了城市的绿色空间 通讯员黄晓辉 摄

8家中央级媒体记者畅谈眼中心中的东湖

这颗城市“生态绿心”让人惊艳

3月6日至8日,8家中央级媒体重点打卡东湖绿道沿线“绿水青山”代表景观景点,长江日报记者随后逐一采访这些采访者们,听他们讲述各自眼中心中不一样的东湖。

《人民日报》田豆豆:

这里人文自然和谐共生

天气转好后的东湖,显露了她真实的高人气和凝聚力。

作为亚洲最大城中湖,除了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风光,东湖绿道良好的规划设计、配套建设,才能共同营造出惬意的游览体验。很多细节都体现了用心,比如在如此长的绿道上,能够借由电瓶车自如地将游客运载到想去的景点,这很不易。

从曾经的听涛景区,到现在的白马、落雁等多个绿道门户,东湖向世界敞开怀抱,到处都展现出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的和谐共生。本身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保存完好,如今又增添了现代艺术的感觉,丰富了可欣赏的层次和空间。时见鹿这样的网红书店,建在东湖绝佳的自然风光之中,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提升了东湖旅游的文化气质,可谓武汉“书香之城”的最佳注解。

新华社王自宸:

这是条惠民绿道文化绿道科技绿道

东湖一直是心目中的圣地,从屈原泽畔行吟,刘备磨山郊天,李白湖边放鹰,再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在东湖漫步驻足、极目远眺,印象中东湖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时隔10多年再次游览东湖,水清鱼跃、柳暗花明,沐浴午后的阳光,感到春意盎然、心情舒畅。

采访得知,武汉从2009年起开启“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实施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五年行动计划,推动东湖隧道、东湖绿道建设,通过一系列污染治理、交通疏解、生态修复等工程,才有了今天的大美东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武汉市坚持还绿于城、还湖于民,大力建设东湖绿道,通过完善配套交通和周边环境、保护东湖水质、实行“水岸同治”、提升文化内涵、规范服务运营等系列举措,将100余公里的东湖绿道建设成为惠民绿道、文化绿道、科技绿道,这就是践行“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精神、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生动实践。

中央电视台金珠:

我愿向全国人民推荐东湖

3月6日至8日,中央电视台湖北记者站的记者们连续在武汉东湖拍摄了3天。在小游船整治的码头,记者们看到拆除工作正在进行中。到渔光村,了解“东湖渔场”退渔环湖的过程。拍摄到桃花岛,白马洲货运堆场的“生态补偿”,变身成桃花岛和网红荷包蛋的艺术主题公园。还有关闭湖中道的机动车行驶,将机动车道开辟引进了东湖隧道中,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16年前,我经常来东湖。东湖自然的美景,吸引着不少的市民前来游玩。但是体验度不太好,感觉到整体的管理是无序的。自从东湖绿道开通后,管理方面逐年提升。在这里,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每年来东湖的游客,越来越多。逢年过节,我们必来绿道进行直播,向全国人民推荐东湖。我也经常带着家人来东湖踏青赏花、户外逛逛。如今,北京来武汉出差的同事,东湖成了我们必玩的景点。

央视记者正在采访市民游客沈文颖 长江日报记者王慧纯 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张晶:

在东湖绿道散步骑行真幸福

我是第一次来东湖,发现一个城市的市中心居然有这么大这么美丽的一个湖泊,对于武汉的居民来说,这真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在东湖绿道上,处处都是风景,仿佛行走在一幅画中,还有绿道上骑行或者散步的游客,有说有笑,能感受到他们置身于这么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洋溢出来的幸福感。

在这次探访东湖的过程中,位于马鞍山森林公园的时见鹿书店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原木装修的书店和东湖的气质很搭,在书店的阳台上能欣赏到湖水、远山、夕阳,人文、艺术、自然在这里融为一体,捧一本好书,在这样的环境下,能静静地待上一下午。

《光明日报》夏静:

一幅全新的城市景观画卷

对武汉市民来说,东湖就是一颗镶嵌在城市中的璀璨绿宝石。这次参观采访,更让我深度体验了东湖绿道的美。沿东湖万顷碧波,绿道蜿蜒向前,湖光山色移步换景,时而山丘密林、时而湿地岛屿、时而花香沁人,令人心旷神怡。

在我看来,东湖绿道依湖而建,给人以“山、水、人”和谐相融的美,是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人文地标,铸就了城湖融合的武汉样本,是城市千万人民获得幸福的源泉。

近年来,从东湖绿道一期到东湖绿道二期,东湖的逐渐开放,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习惯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们,拥有了一片静谧的精神家园;从之前各个景点的独立呈现,到今日扣环成网;从“东湖会晤”到即将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东湖,正在向世界展开一幅全新的城市景观画卷。

《中国日报》李博:

惊艳于东湖的生态美

东湖我去过很多回,但是这几年我每去一次,它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惊喜,尤其是这一次的探访,让我觉得整个东湖的颜值都升高了一个台阶。首先惊艳到我的是它的自然风光,高耸笔直的杉树,一碧万顷的湖水,一年四季开着不同的花,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美的体验。

深入到东湖,你会发现,东湖人文类的东西更加吸引你,比方说这一次我们去探访的东湖懒院民宿、时见鹿书店、杉美术馆等等,东湖增加了很多人文的色彩;另外,也很明显地感觉到,东湖的水质得到了提升,生态得到了修复,以前影响东湖水质的经营性汽柴油小游船逐步被收购,加上东湖风景区的治理,现在湖面能清晰地看到倒影。

《中国青年报》朱娟娟:

东湖越来越年轻时尚范儿

虽然来过东湖很多次,但这次采访中体验东湖夜游线,最让我惊讶于东湖变化之大,惊艳于东湖夜景之美。尤其当乘船经过被照亮的先月亭时,在五彩斑斓的灯光映衬下,东湖之美简直就像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在眼前铺开,令人如入仙境、心旷神怡。

正因为常来东湖、热爱东湖,也客观见证了东湖和绿道在建设发展中,是如何在舍与得之间做抉择,从而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使得绿道、东湖拥有了今天的风光美景和高人气。早在我读大学时就觉得不是很规范的小游船,今年就全部起坡上岸了,未来湖上的游船,将全部使用绿色清洁能源,还“水面绿道”洁净安宁。

我在武汉这座城市生活了13年,过去,东湖就是我最喜欢的景区,现在有了绿道,我到东湖的次数就更多了。加上时见鹿、杉美术馆这些充满人文气息的打卡地,年轻游客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来到东湖绿道的游客中,15岁至44岁年龄段人群占比已超过80%,说明东湖越来越有时尚年轻范儿。

《人民政协报》毛丽萍:

绿道让城市更有品质与温度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住武汉。东湖自建成以来,一直是我和家人闲暇最爱去的地方,没有之一。通过这次集中采风,最大的体会就是东湖比我之前看到的更大、更美、更有内涵和深意。除此之外,两会期间我们还采访了有关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他们讲述与绿道有关的故事,更加深了对东湖绿道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了解。我愿把这种认识,通过我们的报道分享给更多人,让大家体会东湖更多的美好。

东湖绿道让武汉这座城市变得有品质有温度。绿道让游东湖成为享受,不再行色匆匆。每一个角度、每一个时间段,日月更替,通过绿道都能让游人看到不同的东湖美景。都市人与灵魂的对话需要大自然的引路,而东湖就是武汉人精神寄居的最佳去处。

武汉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的生态文明思想中,以东湖绿道为载体,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道,它是长江大保护的典范,也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慧和思路。

央媒看武汉

中央级媒体连日重点报道“东湖绿道”

3月7日 央视新闻频道《美丽中国》

直播东湖春色美景,称赞东湖是“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典范”

3月8日 央视《新闻联播》

多国人士称赞中国政府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东湖绿道、东湖樱花园出镜

3月10日 央视《朝闻天下》

报道东湖绿道还绿于城,还湖于民

3月10日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

采访全国两会代表谈东湖绿道建设,称其树立了一座绿色生态的城市新标杆

3月10日 新华社客户端

全国两会期间,报道《这样的绿道太赞了!》使绿道建设这一话题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与热议,东湖绿道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3月10日 《光明日报》

以《东湖绿道:武汉市民的“幸福道”》为题,专题报道了东湖绿道成为武汉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本的历程

(长江日报记者傅雪婴 刘帅 程艳 通讯员彭冲 实习生宁秀梅)

【编辑:付豪】

(作者:傅雪婴 刘帅 程艳 王慧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