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阅读· 鲁敏的精神景深


文/杨庆祥

在我家庭的阅读体系里,鲁敏一直处于极高的地位。原因在于我妻子还是我女朋友身份的时候就开始阅读鲁敏,并曾经向我鼎力推荐,她当时的推荐语是,有点沈从文的味道。其时我还不知道鲁敏是谁,后来陆续读了鲁敏的不少作品,好像也没有太读出沈从文的味道,但鲁敏的作品有一种亲和力,她几乎不炫技,在朴实的叙述下面,又不时有惊心动魄的惊艳。

鲁敏第一本引起我高度关注的作品,是她的长篇《六人晚餐》。那一段时间,批评界对于所谓70后作家能否写出像样的长篇一直有存疑,《六人晚餐》不声不响地出版,实际上是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有效的回应。《六人晚餐》里有大历史的背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是宏大的历史事件,小说没有直接去进行表现和处理,而是通过环境的描写、空间的铺陈和精心结构的故事将这一宏大的历史事件落实到具体的人物命运。由此,历史与个人得以双重地洞开。

在《六人晚餐》里,让我们感动的不仅是那些无法行动者的悲哀,更是那些行动者“飞蛾扑火”般的勇气和力量,这种力量,固然有人性本能的冲动,更多却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无论如何,这些人物具有明确的历史辨识度,他们是一群生活在1990年代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的世俗男女,普遍性的人性因为置身于具体的社会历史得以展示其丰富复杂性。

《六人晚餐》虽然已经拍成电影,并已上映,也获得了一些好评,但是,作为一部以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其重要的意义,或许在未来才会更加凸显。

无论是《六人晚餐》还是后来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九种忧伤》,鲁敏作品里面都有一种特别隐忍的东西。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也往往沉默而自我克制,这种克制甚至可以通过一个小细节展示出来——《九种忧伤》其实只有八种,第九种留给了读者。

当我们以为这个外表看起来温柔娴静的江南女子不过总是一副低眉顺眼模样的时候,她却突然地变身——出版了小说集《荷尔蒙夜谈》。

《荷尔蒙夜谈》收入共十个中短篇。开篇的《大宴》,写底层青年杨早想宴请即将出狱的黑道大哥荣哥,并妄想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小说的镜头感十足,初读起来有一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片的味道。一群小人物对于权力的欲望被描述得极具生活的实感。但鲁敏显然不想仅仅停留在世俗的层面,于是,这部小说又有了卡夫卡式的情境,那个传说中可以解决一切困难的黑道大哥荣哥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出现,就好像卡夫卡的城堡,城堡好像是存在的,但永远无法进入。不存在的“大哥”使得小说充满了荒诞感,当这种荒诞感加入到挣扎着的命运中来的时候,一种强烈的反讽就产生了。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篇融合了世俗传奇和现代荒诞的复杂艺术品。

这是鲁敏极具创造力的体现。她擅长于从最日常的生活切入,直至人心的幽微和人性的黑暗,并能够在寓言的层面上探索终极的意义。另外一篇《三人二足》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当空姐陶醉在三人二足的游戏中的时候,才发现一切不过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阴谋,恋足是假的,托运鞋子也是假的,而利用她进行毒品交易才是真的,于是,故事逆转到了另外一个结局……

这是我近几年读到的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我甚至脑补了一下,这篇小说如果改编成电影,既可以是金基德式的,也可以是阿莫多瓦式的,但我觉得导演们最好不要去轻易碰这部小说,因为很容易停留在故事的层面而失去其内部的精神景深。

杨庆祥 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