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苦日子到佳节 | 无限杂思

文/刘洪波(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岁时从“节令”向“节日”的转变,一般认为肇源于秦汉,而到魏晋南北朝成型,这一转变,有学者名之为中国节日进入“嘉事时代”。有此转变,我们才能产生“佳节”的说法。

嘉事时代的说法,是区别于此前的神话时代和传说时代。岁时节令的神话时代,被认为是中国节日起源的时期,主要是王朝以建立在神话基础上的解释,对岁时作祭祀或庆典的安排,经“率人以事神”而产生相应的礼制,使整个社会“敬鬼神而远之”。传说时代,则以历法的改进、天人合一的伦理,和独尊儒术的精神统治实现社会整合,岁时体系在起到王礼与民俗统于一体的作用。

实际上,岁时节日无论在神话时代还是传说时代,主要都是以恐惧和命令的方式来来贯穿社会生活节律。而嘉事时代才接近于我们今天一般所认识“节日”。在我们的认识中,节日一般不带有恐惧色彩,而是以欢乐为基调。

岁时节日的这一基本调性,在秦汉时开始出现。民俗学界多有人认为,秦代至西汉时期,天神信仰逐渐泛化,鬼神的性格趋于世俗,独尊儒术后,岁时信仰渐渐由自然伦理转向人世伦理,作为王政的岁时向平民化节日发展。

在汉代中期以后,传统血缘政治向宗族政治转变,村社经济向庄园经济转变。朝廷“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习俗同化,岁时生活与民间习俗结合起来,增强了岁时节日在民众精神生活中的地位。东汉以后,岁时节日体系基本形成,正日、立春、社日、寒食、七夕等节日,包括其名称、时间和习俗内容,都形成于此时期。

汉魏之前,岁时节日主要为宗教祭祀;汉魏以后,岁时节日主要为民俗生活。在宗教祭祀阶段,节日要与神灵和祖宗交流,以禁忌为主;在民俗生活阶段,节日是民众主体的庆祝与享受,节日渐成“良日”,成为佳节良辰。由此,岁时已大大减少了“令”的色彩,不再是简单的时间关口,而是人们休养生息的时间驿站。隋唐以后,节日增加了更多娱乐性内容,人们甚至为游乐赏玩而有意识地设计和增加节日,如宋代定型的中秋节,就是一个完全没有恐惧感和怨厉气的好日子。

岁时转向节日,是时节的嘉事化,是禁忌向节庆的转变。无论民众的情感是如何含蓄,如何不事铺张,仍然是有着享受生活的需求的。节日的转向,内在地表达了人民过美好生活的愿望,因为节日能为人们欢乐生活提供正当理由和时机,所以人们需要节日。

今天,传统节日正在复兴,传统岁时变成浪漫情调,与此同时,人们还“制造”了越来越多的节日,这些都是使自己能够找到理由快乐起来。这是生活变好的正常结果之一。生活时间从社会层面来看,已不再是苦寒的意象,而成为享受的日子了。

【编辑:贺方程】


(作者:刘洪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