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委员:盖房也能人工智能,应加速建筑机器人应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要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这一表述引发代表、委员们的共鸣。

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从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建议政府层面加强对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引导和支持,积极推进制订行业标准,加速建筑机器人的应用。

行业呼唤建筑机器人

在杨国强看来, 我国是建筑大国,拥有庞大的建筑市场,但建筑业大而不优,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目前“危、繁、脏、重”特点突出,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此外,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建筑业青壮劳动力的供给也日益紧缺。这些瓶颈无不制约着国内房企的发展,亟需创新改造。

放眼全球,建筑业界早已将目光聚焦到机器人身上。全自动砌砖机器人“哈德良”,原型由澳大利亚工程师马克·皮瓦茨在2015年研发,并发展为“哈德良X”。它可以一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每小时能砌1000块砖,两天内就能砌完一栋房子。

杨国强设想,未来一栋30层楼的建设,70%的工作量用建筑机器人来完成,30%由熟练工完成。培养能操作建筑机器人的新型建筑工人,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安全和质量问题,还能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节约劳动成本。

当前,不少企业、机构也已宣布涉足建筑机器人领域。碧桂园目前已实施超过2000个项目,有着“自带订单”的巨大优势。

人工智能是融合应用的关键

北京的中铁碧桂园工地在建筑圈小有名气,前去考察的人们关注的是它用于搬运预制墙板的遥控小车。预制墙板每块重达一百多公斤,而这种遥控小车一次可以搬运4到6块,只需要一名女工遥控操作,就能将墙板提升、捆扎、倒放,再通过工地复杂路况进出电梯,最终整齐堆放到楼层指定地点。

在广东东莞的另一处碧桂园住宅项目工地上,在搬运墙板的是另一种被称为AGV的自动运输机器人,它能通过预设编程、自行识别路径和避障行进,在特定范围能实现无人化运输。

事实上,推进建筑机器人应用并不简单。要让机器人真正满足未来建筑施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需借力人工智能(AI),让机器人能主动学习、感知和解决问题,掌握语言理解、逻辑推理。基于此,通过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的深度融合,研发应用由AI程序控制的机器人,是建筑业研发和应用机器人的关键。

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实验室

在碧桂园旗下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工程师将实验室划分为十余个小实验区,在这些用黄色护栏围起来的一个个区域中,铝模安装机器人、内墙喷涂机器人、地砖铺贴机器人等20多款建筑机器人正在进行有序测试。

自2018年7月成立以来,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先后与西湖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了联合研究院,目前已引入超过200名博士。在建的顺德机器人谷项目未来5年内计划投资800亿元,并引进上万名高端研发人才。

建筑机器人产业未来可期

顺德机器人谷项目占地约1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总部基地、智能制造、科研服务平台、机器人创新创业、机器人大学园区、会展商务6大组团。如此庞大的一个产业项目,背后有着乐观的行业前景和系列政策利好。

我国工业机器人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预计2018年产量有望达到14万台。市场调研机构IDC预计,中国市场在未来十年将成就机器人产业的万亿元市场规模,到2027年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以上。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相继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要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广东和佛山一系列推动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的扶持方案出台,也为产业项目落地孵化奠定了优质土壤。

杨国强委员建议,政府层面应加强对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引导和支持,积极推进制定行业标准,加速建筑机器人的应用。“科技的进步不可想象,今天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正当时,如果再不抓紧就落后了。”杨国强说。

【编辑:金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