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一份垃圾,多了一份幸福”,环卫工夫妇携手的这25年

周敬波(右)和李海霞。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10月26日是武汉市第25届环卫工人节。

与往常一样,清晨6时,家住汉南区纱帽街的周敬波与妻子李海霞,各自穿上橙色的工作服,从家出发。一个驱车去汉南乡村,一个去武汉经开区的沌口。

在10月21日举行的城管系统劳动技能竞赛中,这对环卫工夫妻以双双获奖的成绩,迎来他们共同的第25个节日。

因为崇拜,他们走到一起

周敬波和李海霞在工作中。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1996年,23岁的周敬波是垃圾清运班司机,李海霞是一名清扫环卫工。

李海霞说,在一次外出装卸清运工厂生产垃圾时,周敬波驾驶的农用汽车后盖一侧垮塌,因为日夜连轴转,体力透支,手没接住机械面板,周敬波的左手食指被压在缝隙中,当场血流不止,经骨科医院诊断,食指骨折,经历了两次手术接筋骨,他的手指才被拼接上去。

“踏实,勤快!”李海霞说,那时,她和周敬波在工作上没有什么交集,但听到周敬波事迹后,已把他当成心中的偶像,充满了崇拜和敬意。

“在后来的工作中,看到周敬波什么脏活累活都踏踏实实地干,越看越顺眼,越看越喜欢,后来就顺理成章地走到一起,2000年我俩结婚了。”李海霞说到这些露出洁白的牙齿,眼睛眯成一条缝。

26日,记者看到周敬波粗糙的左手,食指呈弓形,指头萎缩。“使力还是有些疼。”周敬波说,从事工作27年一直在开环卫车,从手扶拖拉机到农用车,再到压缩车、外运大车,一路见证环卫的变迁。

“鱼背是我的,肚皮肉都是她的”

周敬波和李海霞工作中互帮互助,生活中相亲相爱。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海霞心地善良,尊老爱幼让我感动。”周敬波告诉记者,成家了后,妻子为了让他专心工作,承担了所有的家事。她要求公公婆婆有任何事直接找她,工作时不给我打电话,以免我分心。“在她的全力支持下,我开垃圾转运车的10多年,排除故障我都能轻松搞定。”

周敬波说,下班回家后,他会经常研究厨艺,做饭的事只要他在家都全包了。2013年,李海霞从一名普通环卫工升格为清扫班班长,不能准时回家吃饭。周敬波每天都把工作餐送到海霞的工作岗位,“她不喜欢吃喜头鱼,喜欢吃我做的刁子鱼、鳊鱼、鲶鱼。”

“我会经常变着法子为她做喜欢吃的鱼,鱼背是我的,肚皮肉都是她的。”周敬波讲到这里笑得合不拢嘴,“我年龄比她长7岁,顾家又懂事的她就是我手心里的宝。”

好的姻缘就是夫妇俩并肩而立、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的源泉。在10月21日举行的武汉市第25届环卫工人节暨城管系统劳动和技能竞赛中,夫妇俩一同参赛,并双双获奖。周敬波获得故障排除三等奖,李海霞则获得单人捡拾三等奖。

“少了一份垃圾,多了一份幸福”

周敬波和李海霞在工作中。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如今,周敬波已成为武汉经开区村湾环境整治工作站督察员,而妻子也成为该区垃圾分类指导站质检员。

“美丽乡村建设,我们都是行动者。”周敬波说,他每天要督查汉南纱帽、邓南、湘口和东荆等4个街道、41个乡村垃圾全收集全处理,行程100多公里。

“少了一份垃圾,多了一份幸福。”李海霞说,这些年来,乱扔果皮纸屑、烟头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垃圾分类丢弃的榜样越来越多,路面环境越来越美。“有时工作时遇到路人跟我们打招呼问好,并竖起大拇指,让我们感到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环卫工人的待遇一年比一年好,环卫作业模式由过去的纯手工作业,逐渐被机械作业所取代。”周敬波说,过去一把扫帚、一个撮箕、一辆小板车成为环卫工标配,如今手推保洁车、高压洒水车、电动扫地机都派上用场。“作为城市发展亲历者,我们觉得特别欣慰。”

李海霞说,工作上,市民对环卫工职业认同感越来越深;家庭上,老人身体健康,孩子也在念大学,“我们很珍惜这份简单的幸福,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通讯员肖莉)

【编辑:张玲 贺方程】

(作者:陈永权 史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