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哥邢刘宝:我不再是一个人奋斗

邢刘宝(前排中)爱心车队成员。记者李永刚 摄

在武汉出租车行业,邢刘宝出名很早。

最早“穿正装、讲普通话”:只要开车营运,衬衣领带、西裤皮鞋都不能少。尽管是地道武汉人,但对乘客采取“普通话服务”。这一身正装和“弯管子汉普”曾被同行笑话“做作”。

坚持了十多年后,笑话他的没了,向他学习的多了。于是,有了“邢刘宝劳模工作室”。

10月25日,大通出租车公司的“邢刘宝劳模工作室”获评“2021年武汉市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获得过不少荣誉的邢刘宝,格外看中这个“团体奖”。

邢刘宝(左一)爱心车队成员。记者李永刚 摄

坚持“做作”服务

邢刘宝回忆,2005年的一天,他车上坐了一位外地客人,他用武汉话发问,对方感慨:“武汉人真是在哪里都说武汉话,不会说普通话啊!”

这话让邢刘宝有些脸红,北上广的出租车司机都说普通话,武汉出租车司机为什么不能?

此后,大通出租车的电台里常听到邢刘宝的“弯管子普通话”。有同行笑话他,他也不恼,反而劝说大家:“一起说普通话,给外地乘客留下好印象。”

那时起,邢刘宝要求自己穿“正装”,要“有模有样”去营运,体现武汉出租车的形象。

1993年开始跑出租的邢刘宝凭借自己“老武汉”识路的便利,往往能让乘客“花最少的钱走最近的路”,赢得了不少口碑,但凡遇到乘客有意见或抱怨,他都会记在心里,想办法改!

54岁的喻丽琴是“邢刘宝劳模创新工作室”唯一的女司机,她1996年进入出租车行业,和邢刘宝算是同辈人。“老早就听说过邢师傅,特别是他的普通话和正装服务,起初认为他这样做有些做作。”

一次外出旅游的经历让她明白了邢刘宝的苦心,如果的士司机穿戴整齐、一口普通话,“第一时间能感受到服务的规范和被尊重”。

邢刘宝的右臂上别着一块标明姓名和车牌号的铭牌,这块铭牌在他胳膊上别了18年。

2004年,邢刘宝在运营过程中开始在自己右臂佩戴标明姓名、车号及“热忱服务,安全到达”承诺的铭牌。邢刘宝说,他当时经常听到电台在帮乘客寻找忘在出租车上的失物,很多乘客也不要发票,丢了东西确实难找司机。他想出这个办法,“我就做了一个标明姓名、车号的铭牌别在右臂上,万一乘客东西忘在车上,总会记起胳膊上有牌子的那个司机。”

18年里,邢刘宝坚持主动亮牌服务,为不少乘客找到了丢失的物品。这块铭牌也见证了邢刘宝从一个人到“邢刘宝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历程。

从一个人到一个集体

邢刘宝(右一)爱心车队成员。记者李永刚 摄

2006年起,“邢刘宝爱心车队”成立,夏雄志、王波等出租车司机首批加盟。他们和邢刘宝一起参加为高考考生免费送考、六一节半价等一系列公益活动。

“邢师傅跟我说最多的是,‘莫看我们做的都是小事,但这些小事能提升出租车的形象、提升武汉形象,一定要坚持。'”夏雄志说。

爱心送考至今坚持了19年、儿童节半价服务至今17年,普通话和正装服务坚持了17年,挂牌服务今年也进入第18个年头。

27日,记者采访“邢刘宝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时,他们清一色长袖衬衣领带,右臂上别着写有自己名字和车牌号的铭牌,用普通话与记者交流。

喻丽琴是在2010年加入邢刘宝爱心车队的。“送孩子们高考后,家长对我深深地鞠躬;六一节打车乘客听说半价,小朋友对我奶声奶气地说谢谢,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喻丽琴说,“可能为了一个高考生接接送送忙一天,一分钱都没赚,但你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的成就感比赚一天的钱还高兴几倍!”

罗晖至今记得邢刘宝在微信群里“一声吼”: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公司在群里征集参与社区保供的司机,邢刘宝第一个报名,“当时领导直接在群里回复说,邢师傅年纪大了,又有基础性疾病,最好在家”。邢刘宝急了,在群里语音吼起来:“我是共产党员,我是武汉人,我必须去!我们工作室的人也去!”

进入社区后,虽没有和邢刘宝分在一组,但罗晖的组长是“邢刘宝劳模工作室”的孙华强。“他万事都带头干,把累活、苦活、危险的活都揽给自己。我就想,邢师傅带出来的人,真的不一样啊!”社区保供任务一结束,罗晖就加入“邢刘宝劳模工作室”。

邢刘宝说,开出租车28年,从最初服务乘客能带来回头客的想法,慢慢转变成想扭转乘客对“出租车素质不高”的误解,“我知道一个人力量不够,但我可以是第一个尝试的人,尝试说普通话,尝试向高素质的出租车司机看齐。”

一路走来,邢刘宝获得越来越多的肯定,一个人的努力变成一支爱心小队伍的奉献,如今又将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形式将的哥的姐的奉献精神延续,“我相信,即便我退休了,这些新的服务举措也能坚持十年、二十年!”

(长江日报记者郭佳 通讯员彭婧 刘源)

【编辑:张靖】

(作者:郭佳 李永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