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优化营商环境,三则留言值得深思!市场主体还有哪些烦恼,请来留言板留言

长江日报记者贺亮 黄莹 戴红兵 苏晓红

“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这两年,武汉成为全国“风口城市”,越来越多中外企业前来抢滩,投资立项。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商事制度,让企业的获得感越来越强!年初,武汉提出,把服务好企业作为重要职责任务,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闭环,努力打造服务环境最优城市。

3月15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召开专题学习会,再次聚焦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未来。

全市采取强力手段,要在最短时间内大幅提升营商环境,掀起优化营商环境“大比武”“擂台赛”。力争年底全市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前十,比肩北京、上海,中部城市第一,部分指标领跑全国。

此举击中痛点,牵住了牛鼻。

投资人骑虎难下 电费明降实不降

三则留言值得深思

近些年,武汉着力打造营商环境,“三办改革”“45证合一”等系列改革创新,都走在全国前列。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仍旧不够强,它们的难点、痛点、堵点有哪些?优化营商环境,怎样抓住要害?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调查探访,这些案例值得深思——

案例1

注册好的证照被收回

巨额投资后进退失据

“我是被招商引资过来的,冲着介绍所说的投资环境好而来,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2018年7月,东湖高新区的唐先生到武昌巡司河汇文新都小区做餐饮生意,租了商住楼临街一层开餐馆。当时,他去武昌区政务服务中心办手续,顺利注册了一家餐饮服务有限公司,获得相关证照。随后支付了门面租赁费53万元,又按照餐饮项目要求,投入240多万元进行装修,包括安装排烟设备等。谁知正准备开业时,因小区居民投诉,被有关部门撤销了证照。餐馆一直没开,损失巨大。

“如果一开始就不批准我搞餐饮项目,我也不会投资这么多,现在搞得我骑虎难下。”对此感到不解的唐先生,在武汉城市留言板留了言。

既然小区不允许开餐馆,为何当初给他发放证照?记者就此事联系了武昌区行政审批局。该局回复称,根据法律和相关规定,唐先生申请注册餐饮公司,提供资料齐全即可登记注册,发放营业执照。同时,按照市政府专题会议《关于研究进一步加强餐饮服务业油烟噪声污染管理工作的纪要》要求,当时已对其进行了相关告知,唐先生也做了书面承诺。当年9月初,行政审批局接到群众投诉以及关于撤销其证照的申请,便开始调查,发现该公司提交的房产资料存在问题。当年9月30日,唐先生又申请办理住所和经营范围变更,注册地址换了,经营范围也不再包含餐饮服务。于是,旧证照被收回,重新发放了新证照。

“为了简化企业开办程序,企业注册时是进行的形式审查,按法律法规没有核查的要求,所以当时无法知道其提交资料是否存在问题。”该局一名工作人员说。

看似合理的解释背后,是投资热情受挫,投资者时间成本、资金成本高企,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办法避免?

案例2

工商电价规定每度不超0.83元

这个园区收了1.5元

去年12月,我市出台《关于大力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财税、金融、社保、交通、土地等方面,推出了27条政策举措,千方百计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其中包括具体可见的红利——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

电价下调的红利,企业是否都享受到了?

一名企业经营者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留言反映:供电公司下调了电价,工商业用电最高每度不能超过0.83元。但是我们企业所处的武汉拓创科技产业园,仍然对入驻的企业按每度1.5元收取电费。

2月19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江夏藏龙岛的武汉拓创科技产业园,先后走访了园区里的6家企业,5家企业的相关人员都明确回答,产业园电费的确是按每度1.5元收取的。

园区一家企业的员工说,作为小企业,用水量不大,但用电量不小,多的时候一个月达七八万元,是笔不小的开支。优惠用电政策对小企业来说,真的是雪中送炭,可惜电费始终没降。

政府雪中送炭送的“炭”去哪儿了?

记者找到武汉拓创科技产业园物业部,物业负责人称:“从去年9月份起,我们的电费已降到了每度0.8元。但还有个管理维护费0.7元,收取标准按用电的度数来计算,两项叠加起来是1.5元。”

江夏区发改委于2月21日组织执法力量调查发现,2018年5月1日至11月30日期间,该园区对园区大工业用户和商业用户,多收电费金额达1749670元,违反了湖北省物价局关于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等相关规定。

江夏区发改委表示:经价格执法干预,目前该科技产业园商业电价代收标准已从1.5元/度,下调至0.80/度。现正责令武汉拓创科技产业园将多收钱款限期清退。

这起多收电费事件并非个例,向武汉城市留言板反映类似问题的企业,还有好多个。

案例3

机场货站服务费过高

跨境电商无奈绕开武汉

近几年,跨境电商迅猛发展,被认为是拉动对外贸易的新引擎。

但是,仙桃的无纺布出口欧洲,不走武汉,从上海出关;德国泳装到武汉,是先飞到杭州落地,再发到武汉分销。

近期,网友“贾西贝”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反映:武汉从事跨境电商的成本让中小企业及创业者难以承受,高成本逼着跨境电商绕开武汉。

他称,武汉天河机场货站的服务费太高,进口货物每公斤收取0.6元的机场操作费,出口货物每公斤收取0.7元。除此之外,还要另外加收0.2元的叉车费用,拖一吨的货物加上其他费用,需要近3000元。

长江日报记者在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网站看到,天河机场进港普通货物过站处理费的确如投诉者所言。而杭州萧山机场的进港货物为每公斤0.5元,国际普货运输为每公斤0.55元;郑州新郑机场的普货出港服务费为每公斤0.5元,进港货物服务费为每公斤0.4元。

业内人士表示,天河机场服务费用过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货运量小导致服务的单位成本增加。但服务费过高,又“赶跑”了企业。这形成了恶性循环。

武汉跨境电商发展起步较晚,去年7月13日才获批第三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比首批城市晚了3年,比第二批城市晚了两年。

武汉最早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仅限于东湖高新区,“出了光谷,我们的跨境电商政策无法覆盖。”武汉自贸区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说。而一些先进城市,开头出台的就是全市性政策。

对跨境电商产业,湖北网商协会会长许强期盼武汉更加重视、更有新招,奋起直追。

一组数据提醒我们需奋力奔跑

奔着问题找差距,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基石,企业壮大、创新创业活跃,一刻也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以下这组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武汉急需进一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活力——

去年8月,《2018武汉百强民营企业榜单》《2018武汉民营制造业企业50强》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武汉是41.9%,而南京为45.9%,成都超过50%,杭州是60.2%。

比较2010年到2017年武汉市民营经济占GDP的比例可发现,8年过去,武汉民营经济占比居然下降了。

武汉百强民企中的前十位,没有一家制造业企业,关系城市发展后劲的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总体所占比例太小;从年营业收入上看,武汉百强民企户均70.40亿元,而全国百强户均达387.23亿元,武汉民企排第一的九州通为739亿元,全国排名第68位;武汉百强民企平均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为0.88%,创新驱动力不够,在入围百强民企的35家制造业企业中,仅有14家获高新企业认定。

武汉承担重大使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担负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重任,担当“一芯驱动”的全省发展主中心重责,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城市目标,要求武汉必须拥有强大的经济带动力。

没有最优的服务环境,怎么吸引更多人才、资金、技术?项目来了,怎么让其招得来、留得住、活得好?

往前走,城市之间的竞争定然加剧,各类要素资源的拼抢更加激烈。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企业往服务、政策最佳地跑。哪里是营商环境的最好所在,哪里就会成为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的热土——这是被改革开放40年来所证明的铁律。

眼下,国内标兵城市加速发展,追兵城市奋力赶超。武汉面对这样的形势,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容不得有半点松懈。要坚持对标找差距,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对标先进找差距,武汉要奋起直追、奋力奔跑、奋勇争先。

市场主体还有哪些烦恼

请来留言板留言

对武汉着力打造服务环境最优城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们有何建议?大家还有哪些烦恼、面临哪些困难?欢迎大家进入城市留言板留言。

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微博、新闻客户端,长江网及武汉城市留言板微信公众号,都设置了武汉城市留言板的进入端口,大家可便捷进入留言板留言。

扫码进入留言板留言

在城市最核心竞争力上奋力赶超

长江日报评论员 肖畅

今天的城市发展和竞争,靠拼资源环境、拼低要素成本没有出路,只有拼营商环境才有明天。

俗话说,水深则鱼悦。营商环境好比是水、空气和土壤,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生态系统”。土壤肥沃,则万物生长。营商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等,哪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企业和人才就会往哪里聚集,哪个地方发展就会更快更好、更有活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就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落地落实。

营商环境决定着城市的今天,也决定着城市的明天。我们必须把营商环境作为城市最核心竞争力来认识和打造,不能在城市最核心竞争力上存在差距。到今年底,武汉营商环境排名进入全国城市前十,中部城市第一,目标明确。啃下营商环境这块硬骨头,就是奋力赶超的实际行动,为打造城市最核心竞争力加分。相反,营商环境不优不好,就不只是一两家企业的“怨言”,或指标数据上不好看那么简单,会让城市在激烈竞争中落后,造成发展落差,甚至可能失去未来。

从企业的感受来讲,营商环境最重要的就是公平透明、可预期。从政府角度来说,应是围着市场做文章,不是老给市场下指令,让市场做什么,而要把市场活力激发出来。市场和政府好比左右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意味着,凡是能交给市场这只“左手”的,政府这只“右手”就不要越俎代庖,不能总有伸一伸手的冲动。

我们看到,为什么一些地方容易“出”企业,企业活得好、活得健康,演绎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传奇,而另一些地方不容易“出”企业,甚至成为企业的滑铁卢,留下许多唏嘘和遗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环境不同。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越高,就意味着企业在一个地方经营发展的成本就越高,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不利于培育企业家精神。

武汉力争打造最优服务环境,应引以为戒,向先进对标,不能让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影响企业竞争力。营商环境好,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才会有长远打算,对一座城市建立长久的信赖。产业是城市硬实力,企业云集、产业兴旺,武汉就能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我们要不负国家期望,努力担当作为,在优化营商环境这个城市最核心竞争力上,下真功、见实效、结硬账,在百舸争流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

【编辑:付豪】

(作者:贺亮 黄莹 戴红兵 苏晓红 肖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