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后仍到村里上班,公益岗让村民不再担心返贫

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18日讯(记者李亦中 通讯员刘慧)15日下午16时许,从村湾做完保洁回到家里,陈炳生又急着出门,去村部给扶贫工作队做晚饭,这是村里春节后给他安排的新工作。

今年51岁的陈炳生是新洲李集街胡田村村民。年轻时的陈炳生,家里不穷,1989年从部队退役,陈炳生在外打工,收入过得去。没想到,20年前,腰椎间盘落下病根,再也不能干重体力活,不得已回家。那时,大女儿刚出世不久,一家生活只靠妻子打零工勉力维持。随着二女儿出世,大女儿进入大学,高昂的学杂费一下子将陈炳生家拉入贫困户行列。

“多亏了党的扶贫政策。”陈炳生介绍,大女儿从2016年开始享受国家教育扶贫政策,每年能够领到1万元的助学金;二女儿目前在读初中,国家每学年也给予补贴1250元;全家还参与农村合作医疗,住院、门诊全免费,阻断了“因病致贫”。

“脱贫也不能躺在政策的温床上。”陈炳生鼓励妻子学门手艺,挣钱更容易些。妻子学会了纺织,在李集街一家纺织厂找到工作,一年可以挣到3万多元。由于年龄渐长,妻子今年初辞掉工作,又到汉口打工。

最令陈炳生兴奋的是,大女儿去年大学毕业,在青山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顺利找到工作,年收入近5万元,一家人彻底脱贫。

好消息还在后头。今年开春,村委会又为陈炳生提供一个公益岗位,为驻村扶贫工作队烧火做饭,年薪1.5万元。“我再也不担心返贫了。”陈炳生感谢村里的照顾,空闲时间主动帮村里做保洁。

“就算将来 驻村扶贫队撤回去了,村里还是会给陈炳生提供其他公益岗位。”村支书胡保国告诉记者,村里对陈炳生这类刚刚脱贫的贫困户,都采取了巩固措施,防止返贫。“我们的做法与习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要求一致。脱贫了,‘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编辑:金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