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的风险 | 专栏:无限杂思

文/刘洪波(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直播的时间属性是实时。但实时不只是一种传播状态,而是使所有事情都变得传播化。事情的传播化,就是使一切都媒体化了。在万物互联的体系下,所有事物都在实时生产和交换信息,都在发挥媒体功能。

信息状况加快了人的行为,压缩了人的反应弹性。事件与信息在时间上合一,边发生边传播的结果是传播成了事件进程的一部分,再没有“旁观者”,“把关人”也面临冲击。得到信息后再对事情作出反应,事实上已经成了伪命题。一是它不可能,任何事件都成了发生在某一个具体地点的广域事件,成了一边传播一边发生的复合性事件,判断和处置也在这一过程之中,反应实时化了。二是它不需要,因为信息与事件合一,事件就是信息,信息就是事件,这一实时过程使事件与信息不再有先后了。

直播或者说实时,对时间的压缩导致了时间趋向于消失,人已不再能够从容面对待处理的事项。社会结构的层级扁平化了,信息直接到达了决策者那里,决策也直接面对着事件窗口,而不是经由中间环节过滤分担。所有人都开始直接面对事项,分级负责开始模糊,特朗普的“Twitter治国”就是一种表现。这样的决策,基于个人直接掌握的信息,而个人信息掌握总是有限,再加上事项纷至沓来,引发思虑深度和战略谋划的缺失,民意市场众声喧哗,政治纲领可能被“实时”结束,即兴式的政治决定使政治公信力面临挑战。

身体成了人的瓶颈。在前信息时代,人的身体通道和信息处理能力,基本是与世事变化匹配的。专业分工也基本解决了工业化时代通过人工进行社会运行的问题。现在,面对信息和数据的无限加增,人的眼、耳等信息通道已微不足道,大脑这个天然的思维器官,其运算方式也不是作为专门的信息处理装置而出现。因此,大量的信息过程不得不由机器来完成,这样的运算转移、处理平台转移,一方面使机器或者说技术加重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机器是否足够担负得了“人性化运转”的追问。

信息载体的变化推动了人与信息结合的新方式,信息直接诉诸大脑,变成必须经过机器环节。声音、活动等流动着的信息被机器记录下来,从而得以反复呈现,肉眼不可见的信息如各类仪器设备产生的信息被机器并记录固定,接着所有信息包括文字、印刷等记录样式也变成数据,信息的组合方式、提取方式、运用方式产生了根本性扩展。“实时”不只使信息的流动性加强,而且颠倒了“发件人”与“收件人”、“书写者”与“阅读者”的关系,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信息的地位上升了,人的地位下降了,信息接收者的地位上升了,而信息发布者的地位下降了,收件人、阅读者、“受众”这些过去多少显得被动的人,现在上升到主动位置。

与此同时,“遗忘管理”作为“记忆管理”的另一面,也显得更加重要。信息在爆炸式生成、无限量复制、光速读取,记忆越来越取决于遗忘而不是记忆本身。将哪些东西淘汰出记忆,变成了一种复合技术操作。热词优先、屏显后置、热点覆盖、页面删除等等,服务器拥有者、数据库占有者、算法操作人开始接管记忆权和遗忘权。这发育了巨大的产业,编码、解码、读取装置、数据内容、交换规则、传送设备,巨大的产业链在展开。能读会写的识字鸿沟,转化为是否能够拥有信息机器和怎样运用信息机器的工具鸿沟。读写本领的差距,也就此转化为了购买力的差距。

“知识就是力量”,是知识能够对所有人都能产生力量,而无论你何时拥有它,它都将产生出力量来,毕达哥拉斯定理谈不上因时间增值或贬值。“信息就是力量”,则是信息只对先行拥有或适时拥有的人产生力量,对迟到的信息获取者谈不上力量,一则股票涨跌的信息,对后知者来说只是一串信号而不构成任何价值。这为“信息经济”奠定了基础。今天,知识生产也不是在体系化完善的意义上进行,而是在“变现”的可能性上延伸,知识的商品属性在强化,“创意经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等快钱生产机制引人注目。

信息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机制,全面刷新工业时代累积起来的相应机制,某种程度上,时间性上来说,人们已处在“紧迫状态”之中。未来已不甘于其“未到来”,而是迫不及待地闯入当下,未来正在发生。实时获取、实时反应、实时生效,使人不假思索地跟随风尚,去说话和行事。相比于信息的流速,人在事情中“提前量”接近不存在,预判随时变成“后判”和“误判”。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先发制人”,即是在事情尚未真实发生时即制住他人,这可能造成一种基于“自我恐惧”的对他人的误打击。“事态-反应”的先后秩序由“预判-反应”的激进行动替代,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猜想而实施行为,正义的基石都会动摇。

如同传统上决策基于时间上一定程度的延迟,在人与事件的会话中,总是事件在先,求解在后,对事件的反思要等到事件的全貌相对完整地出现并且需要人平静下来,时间上的延迟更久。在“实时”成为主导的时间意识时,反思就变得不太可能,因为反思与实时在时间上根本不同的要求。何况需要“实时”应对的事项很多,人总在间不容发的状态下,反思也提不上日程。紧迫性导致了一种悖论,人们为了降低风险而“先发制人”,其实不过是进一步推高了风险或将它转移到别的地方。如同一辆救护车在加速前进,它一面在尽快接近提出需要的人,一面在加大救护车自身出事故的危险。

“定力”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能力,正是要在事事急迫的状态中,保持“刺激-应对”的一种时间控制,使得延迟不是一种迟缓,而是在大局、方向上获得主动和先机。


【编辑:禹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