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辣条怎么就成了“硬骨头”

长江日报评论员 邢帆

今年央视“3·15”晚会上,河南、湖南两地多家辣条生产厂家的卫生乱象遭到曝光,肮脏不堪的厂房和产品,惨不忍睹。

不过,与其他被点名曝光的食品不同,网友反应颇为调侃:“赶紧吃包辣条压压惊”——仿佛不脏到这种地步,都不好意思叫辣条了。

辣条的名声似乎一向如此。2015年至2017年5月中旬,国家及各地方食药监局的抽检数据共计通报了180起问题辣条,共195批次,涉及131家生产商,生产地涉及河南、湖南、安徽、新疆等15个地区。辣条长期高居最不安全食品前列,简直就是劣质、肮脏、廉价的代名词。

然而,另一方面,小小辣条,被很多80、90后称为“童年的回忆”“殿堂级五毛食品”“国民零食界的杠把子”。2017年,辣条甚至漂洋过海,成为老外的“网红食品”,在海外售价高达26英镑。

在校园周边,辣条更是中小学生们的最爱。在娃娃们的消费水平内,便宜又够劲的辣条,简直就是“畅销”的代名词,孩子们的社交圈里,不吃过辣条,简直无以语人生。

2018年,一位24岁的武汉小伙因狂吃辣条致胃穿孔,这一极端事例让家长们惴惴不安。包括人民网、央视在内不少权威媒体报道了辣条能致癌的新闻,呼吁孩子们远离辣条,珍惜生命。

其实早在四年前,央视“3·15”前夕,长江日报记者就想尽办法对辣条加工厂做了暗访,结果并不比现在坏多少,或者说,今年暗访的结果并不比往年好多少。

自1998年,湖南平江人发明辣条以来,辣条就是这样神奇的存在,一边代言童年的味道,一边代言黑作坊的劣质。要是与同样辛辣鲜,却卖到全球、成为民族品牌旗手之一的老干妈比起来,同是国民食品杠把子,辣条早该哭晕在厕所。

到底是辣条有先天缺陷,还是辣条生产管不下来?

武汉轻工大学李庆龙教授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任何食品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合法合规生产,这样对人民的健康才有保障。在我接触辣条行业六年多来,我觉得辣条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不按标准生产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门槛低,粗制滥造,不按照规矩来,滥用添加剂,所以对辣条行业要加强监管。”——这话实在。

多年来,包括武汉在内的很多城市,对校园周边辣条售卖都有严管整治的措施。

就在今年“3·15”晚会的第二天,甘肃省市场监管局紧急发文,全省所有校园及周边200米范围内禁止销售辣条。临近的青海省随后跟进,有网友笑侃,“201米处的小卖部将成为黄金摊位”。

态度雷霆万均,方式却有点令人费解:辣条生产有问题,严管却管到了售卖环节,是不是有点掩耳盗铃?

也许就是这样打蛇不打七寸的管理思路,让小小辣条,在20年的时间内成为一根管理的“硬骨头”。

有人说,是因为标准的问题。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调味面制品》等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但至今,这项辣条国标仍未落地。

标准是一方面,但食品生产的基本规范,应该有基本标准,至少,用“校园200米内禁售”的气力去管基本生产规范,想必是管得下来的。

【编辑:叶子】

(作者:邢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