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评论 | 一江清水,将赋与老码头新的生命力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京

从明天起到4月1日,武汉轮渡编号中的三条航线将停航。其中,最让武汉人不舍的是王家巷轮渡码头的挥手作别。就在两个多小时前,这里发出了最后一班轮渡。

这些轮渡航线的停运,是为了配合长江、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是岸线客运码头整体优化改造升级的一部分。

武汉人舍不得老码头,这种感情可以理解,值得珍视。历史上,江边林立的码头,曾在一个时期内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造就了“货到汉口活”的传奇。“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的盛况,也给武汉带来了“东方芝加哥”的美名。无数老武汉人,在王家巷码头上下,坐着轮渡往返于长江两岸。它不仅是居民过江通勤的必需,更是汉正街商业勃兴,进而成为“天下第一街”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长江上十余座大桥飞架,新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通达世界,对码头再不舍,武汉人也很少真正使用老码头了。另一方面,老旧的码头设施,成为长江生态的阻碍。情感上再怀旧,武汉人也承认,码头的消失,是城市品质提升的必然选择,是保护长江生态的必然选择。

长江浩荡穿城,武汉市依江而成,武汉人依江而生,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塑造了我们的城市。保护母亲河,保护长江生态,武汉人义不容辞。

保护长江生态,重塑长江岸线,我们今天底气十足。如果不是因为四通八达的地铁、大桥,如果不是因为优化的城市空间,我们还没有条件拆除码头,还没有能力向过去的生活方式告别。城市越来越发达,使长江不必再肩负繁重的功能,终于可以恢复其自然的容颜。诗歌散文里的长江画卷,就此一步步走出书本,来到我们的眼前。

大美东湖,如今成为武汉人休闲徜徉的好去处,可是遥想几年前,我们可曾有机会近距离地与湖水相伴?修复东湖生态,编织东湖绿道,将人的足迹伸向湖水、林间腹地,让大自然的馈赠真正变成每一个武汉人的绿色福利,这是发展的奇迹。

很多人说起绿色生态,喜欢回忆过去,似乎低度发展的社会才能留住碧水蓝天。我们可以举出武汉大学的例子,翻看民国时代的武汉大学,何曾有过如今这般绿意葱葱的美貌?老旧照片中的武汉大学,都是大片光秃秃的样子。过去,人们要生存发展,要向自然索取资源,正如我们不在长江上建码头,人和货物就无法通行;如果不伐木和填湖造田,我们就无法满足吃饱饭的需求。这种发展方式,在特定时代和社会发展水平下出现,但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也必然发生根本性变化。

我们都知道,欧美发达国家很注重环保,但列举发达国家,哪一个没有经历过毁坏自然的历史?美国西部大开发,英国圈地运动,都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毁坏自然运动。中国不是发达国家,但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决意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绿色、生态,在人类生态文明史中走出一条新路。确保长江一江清水向东流,是最切实的行动。

正是有了发展,我们才能还长江以本来面貌。老码头的退场,将以一江清水,赋与老码头新的生命力。

【编辑:祝洁】


(作者:杨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