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路上的“好六医” | 心血管内科与重症医学科

【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急性心梗……听名字,这些病就让人不寒而栗,每一个都有可能让人在鬼门关前走上一遭。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护“心”团队,用高超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成功让患者起死回生,每天都在创造“心”的奇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武汉市第六医院心内科在主任张苏川教授的带领下,迅速成长为全院技术过硬的“王牌科室”,住院量、门诊量常年名列前茅。每年成功抢救急性心梗、重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危急重症患者800余例,完成各类心血管介入手术800余台,成熟开展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临时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等各种心脏手术,为患者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

张苏川主任正在为病人检查

遭遇心脏“电风暴”

心梗小伙3小时五逃“鬼门关”

今年2月,33岁的鲁先生在家吃完晚饭后,突然胸口剧烈疼痛,休息两分钟后症状缓解。不放心的他来到市六医院急诊科看诊,尽管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急诊科医生根据症状高度怀疑心梗,将他收治到心内科病房。

入院后,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余信强发现,鲁先生血压高达160/110毫米汞柱,复查心电图后确诊为急性心梗。正准备推入介入室手术时,鲁先生在10分钟内先后两次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经过迅速除颤,鲁先生很快转醒。

手术刻不容缓!介入团队副主任刘波给鲁先生做冠脉造影发现,他的心脏前降支血管完全闭塞。正当医生们准备开通血管时,鲁先生遭遇心脏“电风暴”,连续3次持续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骤停,意识丧失。张苏川带领团队沉着应对,一次又一次电击除颤,待其恢复心跳后争分夺秒开通血管,成功植入一枚支架后,血流瞬间恢复通畅,鲁先生转危为安。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市六医院的“护心通道”从不“打烊”。2018年,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余例,救治成功率达90%以上。从患者到达医院到开通血管时间均在90分钟以内,最快的只花了半个小时。

老人心慌每分钟心跳140次

零射线下将心脏“拨乱反正”

心血管疾病发病迅猛,病情瞬息万变,随时可能致命。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张苏川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去年成功开展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导航指引下射频消融术,填补了医院空白。

62岁的张女士9年前开始出现心慌胸闷症状。去年,她的症状反复发作,检查确诊为阵发性房颤,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始终不佳。

3月12日早上,刚起床的张女士心脏砰砰直跳,好像快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她找到市六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听诊发现心跳每分钟140余次,心电图显示快速房颤。为了摁住乱跳的心,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邹勇决定为张女士进行零射线射频消融术。邹勇介绍,手术不用X线透视,而是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精准定位病变靶点,在零射线下用射频电流在肺静脉上画一圈,使肺静脉和心房之间的电流隔离,让肺静脉内的“火花”无法传到心房,彻底消除房颤的触发因素。“就像森林大火时拔除野草设置的隔离带一样。”

张苏川透露,自去年开展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各种心律失常以来,已造福30余位患者。该技术的开展,既缩短了手术时间,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病人的X线照射量,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重症医学科】

成立24小时医护团队 一对一监测病人变化

打造最有温度的重症医学科

安静的病房里,听见的只有仪器规律的提示音。

命悬一线的患者,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维系着生的希望。

“人类和死神时刻进行着殊死搏斗,我们致力打造最有温度的重症医学科(以下简称ICU),希望能给患者更多的关怀与爱。”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朱国超向记者透露,多年来科室一直倡导人文医护,对于危急重症和重大手术的病人,成立24小时专人医护团队,一对一密切监测病人变化,精准治疗促其获得最佳的预后。科室年接诊病人千余人,对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重大手术病人的抢救、监护、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受到业界和患友的一致好评。

重症医学科朱国超主任正在抢救多脏器衰竭病人

从呼吸衰竭到成功脱管

240小时特护创造生命奇迹

“多亏了市六医院的紧急施救,丈夫才能重获新生。”时隔1个月,家住融科天城的王女士再次回忆起丈夫力闯数关成功脱险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2月25日凌晨3点半,王女士起来上卫生间时,突然发现丈夫李先生没有了往日如雷般的鼾声,她凑近打拍丈夫发现,他没有任何反应,吓得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8分钟后,120光华路站医护人员迅速上门,3点56分,将李先生送到了武汉市第六医院急诊科。

ICU主任朱国超接到医院电话后,当即从家中赶来参与抢救。当班的廖铁医生迅速给李先生进行了气管插管,正在插管时,他突然心脏骤停,命悬一线。危急关头,医护人员一边紧急心肺复苏,一边气管插管,很快,李先生就恢复了心跳。朱国超下达指示:给与24小时特护治疗。

经过亚低温、呼吸支持、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联合康复科和心肺康复等综合治疗后,第10天李先生逐渐从昏迷中清醒过来。体重超过200斤,又不愿活动,肺功能极差,让病人顺利脱离呼吸机成了摆在医生面前的新难题。

一步一步来!先带着呼吸机在床上运动,脱离呼吸机后带着气切导管下床活动,管床医生廖铁、李瑞雪,护士张聪每天都会扶着他下床转圈,监督他吹气球,锻炼肺功能。每次扶着他下床运动时,医护团队都要使尽全力:廖铁在背后撑着,李瑞雪和张聪左右搀扶。每天围着病区转圈十余次,起初李先生的内心非常抗拒。面对医护人员一次次的鼓励,李先生渐渐开始配合。5天后,李先生成功拔管。

廖铁向记者透露,像李先生这样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治疗难度相当大,需要多学科联合干预治疗。同时,医护人员24小时不离床边,实时监测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床边洗头 每天4次口腔护理

ICU里更需 “人文关怀”

“ICU里全是急危重症病人,除了每天一次的探视外,基本与外界隔离,患友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呵护与关怀。”ICU病区护士长周亚敏说,护士们定期会给病人进行床边洗头,每天为病人进行4次口腔护理,有创操作均由高年资护士进行,保证一次性成功率100%,有效减少病人的不适感。此外,科室还为患友策划生日会、为语言交流障碍者提供语言交流卡、帮家属拍摄病人在ICU里面的微视频、为特需患者提供上门服务,指导更换鼻饲管、胃管、尿管和压疮换药等家庭护理。

“想呕吐”“想喝水”“想小便”“想见家人”“想吸痰”……记者看到,在语言交流卡上,印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标和文字。其中,“想见家人”是患者点击率最高的。朱国超表示,“患者希望的,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记者刘璇 通讯员袁莉 刘望 罗瑶


(作者:记者刘璇 通讯员袁莉 刘望 罗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