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精彩带你体验武汉五道风味

杨小玲,以现场视角解读十九大

【课程主题:我们身边的十九大】

【课程时间:11月9日】

【导师杨小玲介绍】

杨小玲:全国道德模范、党的十九大代表、市第一聋校舞蹈老师。

【剪辑】

坐在电视机前看十九大直播,在会堂听学习十九大报告,在网上查十九大资料,都不如这堂课来得生动,这是来自十九大代表,以亲身体验和第一视角,带来的真情分享。

11月9日下午,十九大党代表、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舞蹈教师杨小玲来到《认识武汉》公选课的课堂上,以鲜活生动的方式为全校两百多名师生讲述了一堂“十九大精神”公选课。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她曾以独特的手语自我介绍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她说:“我的学生听不到声音也不会说话,所以27年来我一直陪伴着他们,做他们的耳朵、做他们的嘴巴,用手语和他们交流。”

在课堂上,杨小玲特意佩戴着一条宝蓝色围巾,她说:“这条围巾是第一聋哑学校孩子们的汉绣作品,我曾戴着它到北京参加了党的十九大,如今我也把它戴到了武汉轻工大学,希望今天能把孩子们最美好的祝福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带给大家!”作为全国道德模范、党的十九大代表,聋哑学校教师杨小玲用自己的“善”与“美”获得了武汉轻工大学师生的赞誉。

学子面前的杨小玲朴素而又优雅,她以亲切的话语为百名学子讲述了自己十九大参会期间的见闻与感悟,从大会精神到研读理论知识、从代表使命到进言献策,杨小玲以自己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把一堂“红彤彤”的十九大精神宣讲课,讲得像她跃动的舞步一般灵活有趣。

在十九大会议中,杨小玲感受着党代表们丰富的知识储备;在休息间隙,她向少数民族代表学习当地特色的化妆和服饰搭配知识;在面对媒体时,杨小玲则亮出武汉人的自信与热情,随时接受媒体采访。从严谨的理论精神,到党代表生活的琐事、趣事,杨小玲活泼的演讲,引来现场师生延绵的掌声与欢笑声。

一个半小时的课程,足以让杨小玲将十九大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带给大学生,她以自身的教育经验,将国之盛会以语言呈献给数百师生,让大家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十九大,一堂不一样的公选课。

【学生反馈】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刘红:“听完这堂深入浅出、充满亲和力的课,更加坚定了我入党的决心!现场的杨老师,比电视上看起来更亲切。同时,她也让我知道了一名党员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希望自己能尽快成长起来,担起这份重任。”

大二学生袁甜:“在杨老师讲课之前,我对毕业后是否留在武汉还存有顾虑,现在我已经坚定了留汉就业的决心!我觉得武汉是一座有气魄、敢拼搏的城市,杨小玲老师的奋斗过程让我明白坚持二字的重要。同时,杨小玲老师的手语自我介绍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想等自己过几年找工作面试时,也要精心准备一个独具特色的自我介绍,让面试官记住我、让自己能留在这座美丽的城市。”

董玉梅,引领“天下第一街”的魅力之旅

【课程主题:走进“天下第一街”汉正街】

【课程时间:11月16日】

【导师董玉梅介绍】

董玉梅:武汉著名地方志专家、文史专家。武汉市非物质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剪辑】

“80年代的汉正街有着‘天下第一街’的美誉,它以集纳百川的气魄,成为中国对内搞活经济的成功典范。”11月16日晚,《认识武汉》第三堂课由武汉著名地方志专家、文史专家董玉梅讲授,她以汉正街的发展为线索,为武汉轻工大学200名学子梳理武汉近五百年的发展历史。

自明清以来,汉正街一直是汉口最古老的街道,有着“城市之根”的美誉,选择汉正街作为切入点,董玉梅说这是她精心选择的结果:既要让学子感受武汉文化底蕴,又要展现武汉人积极向上的蓬勃精神,作为“武汉商业之魂”的汉正街无疑成了最佳选择。

从“不事田业,唯贸易是视”的早期商民到各省在汉建立书院会馆,由汉水改道形成的汉口在万历年间由于漕粮、淮盐的水上运销贸易都经过此处,一跃成为全国重镇。在清康熙年间,安徽、河南等地商人最早来到武汉,建立新安书院、怀庆会馆(药王庙),所以今天的武汉市民还能在地图上找到徽州巷、安徽街、药帮巷等颇具地方特色的街巷名称。

在学子听得入迷之时,董玉梅展示了一张照片,“大家看得出照片上的石砖刻的什么字吗?”大学生纷纷发言:“是吉安会馆!”原来,这张照片里的砖头是清代专门为吉安会馆烧制的专用砖。这些老砖可以证明,当时武汉曾有一家江西吉安人修建的会馆,由于战争等原因而消失,仅留下残砖碎瓦以证史实。

一个半小时的课程让学子们意犹未尽,听完董玉梅讲述武汉深厚的历史故事后,不少学子表示自己将去药王庙、徽州巷等历史旧址走一走,感受这座城市的百年脉搏。

【学生反馈】

土木工程系的大二学生刘华刚:“我来自云南,以前对武汉的了解比较少,听完董老师的讲述后发现,原来武汉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这么多的波折与坎坷,感觉武汉人不仅有闯劲还有耐性,能够经历挫折而不倒。”

大二学生张翼开:“武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这里是一个大且包容的城市,非常有发展前景,从古至今它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都很有优势,我很想留在这里。”

王兆鹏,细数武汉文学家珍带你梦回唐宋

【课程主题:细数武汉的文学家珍】

【课程时间:11月23日】

【导师王兆鹏介绍】

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宋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

【剪辑】

曾经有哪些诗人学者来过武汉?他们与武汉之间有怎样的故事?11月23日,《认识武汉》公选课第四堂课请到著名学者王兆鹏来到武汉轻工大学,细数武汉与唐宋诗人的故事,让学子以独特视角领略诗韵风流。

课堂上,武汉轻工大学近两百人的教室坐得满满当当,二十余位没能选上公选课的学生自发站在教室最后排听课,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因学子的热情,延长到两小时才结束。王兆鹏说:“既然大家都生活在武汉,理应了解这里的文化底蕴。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就是武汉人的家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王兆鹏以唐宋诗人与武汉的故事作为切入点,为轻工大学子展开一幅千年历史画卷:早在公元223年,孙权就在江夏建立城池,同时在城西滨江的黄鹤矶上建起一座用于军事瞭望的哨楼,这就是此后闻名天下的黄鹤楼。

梁朝诗人张正见在《临高台》一诗中写到“飞栋临黄鹤,高窗度白云”;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更是传诵千古,让世人牢牢记住此地;诗仙李白也曾多次写到黄鹤楼,无论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还是《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都以黄鹤楼一地为载体,反映了诗人在不同时期境遇变化;宋朝名将岳飞也留下了《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诗篇。讲至激动处,王兆鹏还与轻工大学子一起吟诵起了诗词。

除了古诗词,王兆鹏还讲述武汉的诸多传奇故事:《南齐书》记载仙人王子安曾乘黄鹤从此地经过;唐代也有费祎登仙后,乘黄鹤在此地休息的传说。王兆鹏以信手拈来的写意风格在历史故事中讲述了汉味传奇,让学子在听故事的同时记住了历史人物和事件。除了传统古诗词,他还用视频、古代地图等多种形式立体地解读了武汉变迁,带领学子看到了武汉的过去。

【学生反馈】

生物与制药工程大二学生胡国帅:“其实我学的是生物与制药工程,今天听说有一位研究古诗词的著名学者要来讲课,同学们就都想来听一听,虽然没有座位,我在最后一排站了一个半小时,但我觉得特别值得!王教授从风景名胜、历史典故引申到当下的现实生活,让我在了解武汉文化渊源同时,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文化归属感。”

向欣然,用设计黄鹤楼诠释梦想情怀

【课程主题:黄鹤楼重建背后的故事】

【课程时间:11月30日】

【导师向欣然介绍】

向欣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担任黄鹤楼重建工程、湖北省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

【剪辑】

“有梦想怎么办?”当然是去追逐实现它。对于武汉人来说,黄鹤楼不仅仅是一座地标建筑,还是武汉历史人文缩影。而对于黄鹤楼总设计师向欣然来说,更是承载了一生逐梦的缩影,这位可遇不可求的行业名家,也来到“认识武汉”课堂上,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什么叫追逐梦想。

“我十岁的时候随家人从浙江镇海迁居武汉,当时最想去的地方就是黄鹤楼,可是家人告诉我它只剩下遗址了,我说只剩遗址我也要看,上了中学以后黄鹤楼更是成为我上学必经之路,这就是我与黄鹤楼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

“自公元223年修建以来,筑于高台之上的黄鹤楼广受文人墨客欢迎,不时有大家前来登高吟唱。1858年,黄鹤楼在太平天国战乱中被毁,至此,存在长达1635年的一代名楼再难觅踪迹。如今,这座‘天下江山第一楼’浴火重生,楼高五层,雄踞蛇山之巅,比清代‘同治楼’更加雄伟壮观。”向欣然说,他设计的黄鹤楼以清朝黄鹤楼为蓝本,特点是“高五层、攒尖顶,四望如一,层层飞檐”,看上去既像“清楼”,又与“清楼”有着显著的区别。

“当时没人想到重建是为了旅游,也没想把它当成武汉的地标。”向欣然说,黄鹤楼重建时,一些专家质疑他:“重建有什么用?30年都收不回投资。”当时,对黄鹤楼内部要设计成什么样,专家们也争议不小,想建成高档酒楼和博物馆的都有。向欣然则坚持自己的风格,以千年传颂的“仙人文化”和“诗文化”为设计要素,成功传承了“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课堂上,向欣然以手绘图、照片等形式展现了不同年代的黄鹤楼,“这张老照片拍的是清朝年间的‘同治楼’,当年(黄鹤楼)遗址那里有很多小贩都在售卖这张照片,但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当历史与建筑相结合,其产物不仅是独属于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更是朝代更迭的兴衰巨变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当今时今日的游客登上黄鹤楼顶时,那份闲情逸致也正是如今国富民强的映照。

【学生反馈】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大二学生龙宇:“我妈妈就是建筑设计师,她曾带我去过黄鹤楼,并告诉我,黄鹤楼在建筑设计上没有用钢筋做主体,因此承重方面需要很高的设计能力。今天向欣然老师为我们讲述了黄鹤楼的底蕴,让我对黄鹤楼的了解从构造设计深入到文化作品和历史传说,最有趣的就是向欣然老师为我们讲述黄鹤楼留下的吕洞宾传说,选了这门课以后我们更了解武汉,也更懂武汉的文化历史了。”

经济与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徐小悦:“在我心中,黄鹤楼就代表了武汉、代表了湖北,小时候第一次去黄鹤楼,站在楼上就可以俯瞰长江大桥和整个武昌区,我当时就感到很震撼。上了五节《认识武汉》公选课以后我感到收获很多,把专家、教授们讲的武汉与我去过的景点结合以后,这里不再只是我生活的城市,而是有历史底蕴的地方。”

肖波,道德群星现象展示武汉大善之所

【课程主题:大道天下德为先】

【课程时间:12月7日】

【导师肖波介绍】

肖波:武汉轻工大学原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湖北孝文化研究学者。

【剪辑】

“从2007年的吴天祥、黄来女到2017年的孙东林、董明,十年间,武汉市共有12人入选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以来,共有13名武汉人入选。这么多的道德群星,在全国省会与副省级城市中都是名列前茅的。”12月7日晚,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肖波在《认识武汉》公选课上,带领学子了解武汉的道德风俗传统,详述武汉道德群星事迹。

“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肖波说,武汉涌现数量庞大的道德先进人物,是一部鲜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科书。他从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见义勇为五个方面各举一例,为轻工大学子讲述这些全国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

被誉为“最美志愿者”的吴天祥曾4次跳入长江救人,先后照顾26位孤寡老人和6名孤儿;“信义兄弟”孙东林、孙水林生死接力为农民工送薪;“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做科研,整整30年没回过老家;“中国好兄弟”刘培、刘洋忍受着剧痛,三度接力割皮救父;“感动中国”人物方俊明为救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肖波教授将武汉的众多道德楷模比作天空中的璀璨明星,正是众多武汉好人无怨无悔的贡献,才让江城如此闪耀。

那么,武汉“道德群星现象”是否只是偶然呢?肖波教授说:并非偶然。自古以来,武汉这片荆楚大地上的传统美德可谓是源远流长。《大学》中记载:“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楚地不仅将善提高到了精神本原的高度,还将这种美德注入楚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如今,汉口胜利街合作路与兰陵路之间的8条巷道被命名为:楚善里、崇仁路、惠济路、崇善里、宝善堂等,这些名字寄托了武汉人崇德向善的精神追求。武汉,不仅承载过屈原的扶危济困之心,还见证过程颢、程颐构建程朱理学思想体系,他们为后世武汉道德群星闪耀提供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

【学生反馈】

土建学院大二学生裘静:“肖波教授讲了很多武汉道德模范人物,其中‘感动中国’人物方俊明见义勇为的事迹让我很受触动,当年他听到小孩呼救就赶紧跳河救援,甚至不惜身体受伤。其实我很早以前就听过这个故事,但不知道他是武汉人,今天听肖波教授讲述他的故事后,对武汉的道德楷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没想到武汉的美德文化历史这么悠久。”

外国语学院大二苏芮杭:“我觉得道德是一个集体向善的大环境,它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武汉有如此多的道德模范,为群众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上了6堂《认识武汉》公选课,各个行业的大咖老师带我们从社会到人文、从历史到建筑、从古代到现代,全方位地带我们认识了武汉,我觉得自己收获非常大。”

策划东西湖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制作长江日报临空港编辑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