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码·// 网红流浪汉与幻觉

通常来说,欲望是极其私人化的,但网红的出现,却暗示了一种“公共式欲望”的存在网红流浪汉与幻觉


文/张斌璐





   网红流浪汉,还是流浪汉网红?这看似是一个问题。这个被称为网红流浪汉的沈巍,表达正常,思考正常,可是在我们的网络环境里,他被看成了一个“不正常”的存在,因为他有一副“流浪汉”的外观吗?哪个时代没有流浪汉呢?整个故事在网络上刷屏走红,我总觉得有哪里不对。

假如你说,他不符合我们通常对流浪汉的想象。但你仔细想一想,你对流浪汉又具备怎样的想象呢?我并不认为大部分人熟悉我们身边的流浪汉,在我的身边,人们匆匆走过流浪汉的身边,又有几个人会驻足相观?大部分人不会对流浪汉抱有任何想象,这些想象,无非来自于对贫困和苦难的想象,来自文学和影视的,要远远大于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

这样看来,“网红流浪汉”的现身,恰恰像一把尖刃扎破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意识到身边有这样的一个群体的存在。他们并不是沉默的,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和一般的城市白领一样,拥有良好的个人理性和健康的主体意识。他们并不是一般城市白领的异质化存在,相反,他们很可能是我们中间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想象中的城市白领总是衣冠楚楚的,从外观上就足以辨别其身份,而“网红流浪汉”的出现,打破了我们的幻觉,同时也打破了我们对贫困和苦难的幻觉,更进一步,打破了我们对于命运的幻觉。人们很惊讶,原来生活还有别的过法。对于生活想象的击溃,才是让人们感到震惊的关键。抖音平台只是一个偶然性的媒介,只要他在那里,他总会在某个时刻来介入你的生活,让你重新审视生活本身。

事实上,“网红流浪汉”的故事无比普通,并不比其他任何一个人更为传奇。大学生,公务员,拥有自己的生活理念,哪怕在网上热议的“饱读诗书”也只是夸张性的说法。他所展示的文化水准和谈吐水平,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受过正常大学教育的人的基本水准。不比一般人更高,也不比一般人更低。至于网上将其视为金庸小说里的“扫地僧”,显然是无稽之谈。说严重一点的话,这种过誉甚至可以看成对他“流浪汉”外表的一种歧视。假如他不是作出“流浪汉”的样子,谁会对他感兴趣呢?

这不是什么光荣的趣味。在“网红流浪汉”的故事里,只能看出都市白领群体是何等贫瘠和单调,一种凝固的美学趣味,哪怕出现一丁点不同的变化,都会让他们趋之若鹜。哪怕今天的“网红流浪汉”不再受人关注,明天又会出现一些让他们大惊小怪的事物。

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任何社会都会出现流浪汉,本雅明笔下的巴黎有,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有,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有,雨果笔下的巴黎也有。但不是什么社会都会出现网红。“网红”暗示了一种特殊的关注,暗示了一种对他者的欲望或者自恋倾向。网红的出现恰恰是病症本身。通常来说,欲望是极其私人化的,但网红的出现,却暗示了一种“公共式欲望”的存在。他代表了一种群体欲望,而且这一系列欲望极其同质化,这种同质化,其实是我们公共文化生活过于贫乏的表征。太贫乏了,从而公共欲望变得如此简单质朴,集中在一起,出现了叫做“网红”的事物。

良好的群体文化,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是聚光灯似的。把视线集中在一个并不特别的流浪汉身上,大家一起喝彩——这不高尚,我想是时候反省我们的文化本身了。




张斌璐 专栏作家,从事文化分析和艺术批评写作。


(编辑:禹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