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黄鹤楼公园内寻古,随手捡到一块紫禁城同款琉璃瓦

琉璃瓦上的铭文 王钢、严涛、金文兵供图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日讯(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王建权)近日,长江日报记者随手捡起一块灰色的瓦,没想到就此捡起一段湮没的历史。4月2日,经过专家深入考证,这是与北京紫禁城(故宫)同款的琉璃瓦!

随手捡到一块“皇家气质”的琉璃瓦

三周前,黄鹤楼公园公管理处文化研究中心人员,陪同几位人文专家在园内寻古,长江日报记者随同采访。在纪念张之洞的抱冰堂后侧一处土台上,长江日报记者随手捡起一片略显灰暗的大瓦,发现上面似乎有一些铭文戳记。

琉璃瓦 王钢、严涛、金文兵供图

湖北博物馆保管部主任蔡路武一眼认出,这是来自北京的琉璃瓦,属于大开门的物件。该瓦随即被暂藏于抱冰堂。这块瓦长33厘米,宽24厘米,厚2厘米:瓦内侧有两行竖排的印模戳记,字迹十分清晰,字体为阴文楷书:“北平齐化门外大亮马桥 西通合琉璃窑厂”。从外观上看,这瓦涂有黄色琉璃质釉料,因为年代较久,釉料风化斑驳,但依然带有端庄大气的气质。

经查,北平这个称呼,共历经3个历史时期: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大都更名为北平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为北京。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称北平。1937年,日伪政府又改为北京。1945年后,又改为北平。4年后的1949年,改为北京。

齐化门,就是北京的朝阳门,当地一些老北京们仍亲切地称呼为“齐化门”。

大亮马桥,这个地名也是确实存在的。在朝阳门一带,至今仍保留有亮马桥、亮马河等地名,而且确实有过琉璃窑厂。

这块瓦是不是真品?在民间专家严涛帮助下,记者首先从文史方面入手,向多位专家求证、以及搜求史料,得知一个重要信息:西通合琉璃窑厂,其烧造的琉璃瓦也用在了紫禁城(故宫)的修缮中。

故宫博物院专家王文涛通过梳理宫内各色琉璃瓦,在《关于紫禁城琉璃瓦款识的调查》中提及,故宫太和殿发现“北平齐化门外大亮马桥马记西通合琉璃窑厂”款识的琉璃筒瓦、底瓦。这一款识与武汉发现的琉璃瓦类似。

著名古建学者刘敦桢在其文集中记录了一段“琉璃窑轶闻”:“现存琉璃窑最古者,当推北平赵氏为最, 即俗呼官窑或西窑……”,“辛亥鼎革后,琉璃官窑停歇,兴隆木厂马惠堂父子,于东窑仿造琉璃瓦料及盆盂之属,名西通和,与赵氏并争。”这基本界定了西通合(西通和)琉璃窑厂的起始生产年代,是在“辛亥鼎革”、即1911年以后。

抱冰堂周边发现多块残片

那么,这块产自北京、拥有“皇家气质”的琉璃瓦,是怎么来到武汉,落脚在黄鹤楼、蛇山一带的呢?武汉网友提出了几种假设,并加以论证。

有人认为,明代建造楚王府时,从北京运来大批官造建筑构件,这片残瓦是其中一件。也有人认为,这是清代维修黄鹤楼时从北京运来的。

有些文史爱好者提出,在1949年北平(北京)解放后,北京拆毁张之洞生祠时,曾有一批张之洞碑刻被运回武汉、留置在抱冰堂一带。那么,这块琉璃瓦会不会混杂在相关物件中一起运来武汉?

2日,武汉图书馆馆员王钢查阅《武汉市志·文物志》、以及1928年9月《湖北建设月刊》,证实抱冰堂“1928年大修一次”,且有配图;从建筑风格看,抱冰堂属于中式传统“单檐歇山顶”建筑,大修中要用到琉璃瓦这样的中式构件;直到“1953年和1971年两次维修,(抱冰堂)屋面改铺红色机制瓦”。

《湖北建设月刊》证实抱冰堂“1928年大修一次”  王钢、严涛、金文兵供图

而在抱冰堂后侧捡到的琉璃瓦,根据其外形、字迹清晰程度,再结合上述史料,可以基本断定,这是民国时期构件。民国时期,武汉没有生产大器形琉璃瓦的工厂及相关记录;再加上1928年至1937年间,北京被称为“北平”这一细节,据此综合分析,这瓦有很大可能是从北京运来、修缮抱冰堂的一批琉璃构件之一。

第三个大众关注的焦点是,这块瓦在武汉还有更多的小伙伴吗?武昌的民间收藏家刘汉桥,连续多天在抱冰堂周边寻访,发现了多块同类的琉璃瓦残片。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同的琉璃瓦,找到的残片上也没有再发现相似或相关的铭文。读者朋友如有相关资料和线索,欢迎提供。

【编辑:祝洁】

(作者:金文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