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间三次手术清除肿瘤,黄陂患者毛笔写“赞”谢医生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4日讯(记者武叶 通讯员杨丽丽)4日,黄陂甲状腺癌患者徐金汉用毛笔书写一个大大的“赞”,送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甲乳外科主任吴高松。11年间,他的三次手术经历无不充满传奇色彩。

2008年第一次手术,为让医生放心一搏,徐金汉让家属10余人签署“最强保证书”;2012年,因吴高松教授出国学习,患者执着等待4年完成第二次手术;日前,患者肿瘤复发,吴高松通过看“动画片”分析病情,成功为他进行了第三次手术。目前经过三次手术,患者肿瘤已清除的非常干净,再发可能性很小。

徐金汉用毛笔书写一个大大的“赞”,送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甲乳外科主任吴高松。

第一次手术,十余名家属联名签署保证书

65岁的徐金汉家住黄陂木兰乡,育有两子一女。早在1995年,他就发现脖子上长了拇指大小的肿块,检查诊断为甲状腺癌。但因当时子女都在读书,正是家庭开销大的时候,作为家里顶梁柱的徐金汉埋头苦干,看病便一再拖延。

2008年,子女陆续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徐金汉开始认真考虑看病的事。此时,他脖子上的肿瘤已长成小西瓜,压迫到颈部重要器官。徐金汉和老伴跑了不少大医院,得到的答复都是“来得太晚了,你们回去吧”。

徐金汉不放弃,辗转找到当时还在同济医院工作的吴高松教授。检查显示,患者已是甲状腺癌局部晚期,肿瘤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迷走神经、喉返神经等重要血管和神经包裹在内,形成一片高压线密布的区域,强行剥离肿瘤很可能引起致命的大出血。针对徐金汉的情况,全院组织了会诊,讨论结果是:风险太高,不建议手术。

尽管会诊给出了结论,但吴高松和患者一样不甘心。“虽然有手术禁忌症,但患者心肺、脏器功能良好,手术成功后患者获益巨大,值得冒险。”他带着徐金汉找到了医学泰斗裘法祖院士,裘院士在慎重评估后给出了肯定意见,并将手术过程推演一遍,制定了充分的应急预案。

徐金汉深知自己病情棘手,为了给吴高松也吃一颗“定心丸”,他让妻儿、叔伯等十余名亲属共同签署了“保证书”:同意手术,所有风险由患者和家属承担。当徐金汉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交到吴高松教授手上,吴教授也被深深触动。2008年5月15日,6名医护人员足足做了9个小时的手术,将患者颈部巨瘤切除。

第二次手术,患者执着等待医生4年

4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吴高松教授回忆,第一次手术主要是解决患者呼吸、吞咽困难的问题。此外,患者还有一颗小的肿瘤长在椎管动脉处,因椎管动脉被颈椎挡在后面形成一个死角,一旦出血很难止住,在第一次手术当中就暂时没有处理。

2008年下半年,徐金汉这颗残余的肿瘤渐渐长到鸡蛋大,他再次找寻吴高松教授时得知,吴教授去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后,4年后才能归来。

“我等他。他做,我有安全感。”徐金汉说,4年间,他时不时地辗转通过熟人打听吴高松教授的动态。2012年9月,吴高松教授学成回国。两个月后,徐金汉便闻讯赶来,吴高松教授再次为他手术,成功帮他切除了椎管动脉处的肿瘤。

第三次手术,医生看“动画片”成功手术  

今年3月19日,徐金汉发现自己左颈部又冒出几个肿块。他再次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寻找吴高松教授。

因他的情况特殊,吴高松教授运用三维重建技术,根据他的CT数据,制作出“动画片”,通过“动画片”的播放来判断肿瘤的确切位置以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精准制订手术方案,以最小的创伤进行术中精准切除。3月27日,吴高松教授成功为徐金汉做左颈淋巴结清扫术,清扫了10余个大大小小的淋巴结。术后,徐金汉恢复良好。4日出院前,他用毛笔书写了一个大“赞”送给吴高松教授,表达藏在心中十数年的感激之情。

谈起与徐金汉11年的医患缘分,吴高松教授坦言,患者4年不手术只为等自己,自己非常感动,但并不提倡。不少人因甲状腺癌是惰性癌放松警惕,但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最新数据,我国甲状腺癌5年生存率为84.3%,百人中仍有16人活不过5年。而在欧美国家,这一比例为98.2%。甲状腺癌若想取得好的治疗效果,贵在早诊早治。

【编辑:付豪】

(作者:武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