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先烈遗志,争当强军先锋!军校“英烈子女班”学员祭先烈

5日,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英烈子女班来到武昌洪山南麓北伐叶挺独立团烈士纪念碑前,祭扫先烈。图为学院官兵肃立默哀。

学院官兵向英烈献花。通讯员赵镜然 杨雪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5日讯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日上午,位于湖北武汉武昌洪山南麓的北伐叶挺独立团烈士纪念碑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英烈子女班”学员一大队全体官兵隆重集会,举行清明祭先烈活动,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充分表达高举革命旗帜、履行历史使命的坚定信念。

传承是最好的缅怀。现场官兵依次在“传承先烈遗志”的横幅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活动结束回到营区后,该大队举行了“弘扬英烈爱国奋斗精神、争做习主席的好战士”事迹报告交流会,“最美退役军人”王贵武为学员们做先进事迹报告,句句箴言激励着官兵自觉向前辈看齐,争当强军先锋。报告会上,王贵武被聘为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英烈子女学员校外导师。接过聘书的王贵武表示,一定不负重托,成为英烈子女们成长的精神导师。

该大队政委表示,在清明节这天举行系列活动,就是要让全体官兵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化追思为责任、化崇敬为使命,当好新时代强军兴军的奋进者、搏击者。

71名英烈子女涌现出“训练标兵”“越野勇士”“英语达人”

接过你的枪 我就成了你

军队院校调整改革后,国防科技大学首次承担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英烈子女培养任务。目前该院有2017级和2018级两届共71名英烈子女学员。学员父辈都是为国家和军队做出突出奉献牺牲的战斗英雄、工作楷模和革命烈士,其中战时一等功臣13人,牺牲病故烈士58人。

学员中,有身患疾病但勤奋好学、自学成才的榜样,有从后进学生成长为学员队骨干,有被大学评为“学习标兵”“训练标兵”的标杆,有多才多艺的文艺尖子,有在军队院校定向越野邀请赛厮杀的勇士,有在外研社公开赛(FLTRP OPEN)斩获大奖的佼佼者……他们用实际行动接过父辈手中的旗帜,续承父辈荣光。

英烈之女黄靖雯:

父亲力量伴随着我成长

黄靖雯在军训中。

“在默哀的那一分钟,我感到我与父亲离得从未有过的近,我感受到了他的力量。”这是17级英烈子女班黄靖雯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的话。黄靖雯说,父亲之前于她是一个剪影,一个永远存留于海天之间的剪影,但那低头的短短一分钟却让她真切地体会到了父爱的温度。“我想我理解他为什么要奔向蓝天了。”

学员黄靖雯的父亲黄旺林是一名飞行员。她说,父亲服役的13年,驾驶战鹰在无数个昼夜里翱翔天际。2002年,父亲在一次任务中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她说,小时候,父亲是一架飞机模型,他给了我梦想和希望。当别的小朋友问我,“你的爸爸呢?为什么从来没见过他来接你啊?”我会骄傲地回答“我的爸爸是大英雄,他太忙啦。”而回到家中,望着厨柜里的飞机模型,年幼的我也曾渴望,父亲不是别人口中的英雄,而只是我一个人的超人。小小的飞机,金黄色的外壳,火红的五角星在最醒目的位置闪烁,慢慢地,一点一点的,映入我的眼中,化成另一颗闪耀的新星。它仿佛在说,去吧,去看看那片养育了英雄的土地,名为军队的土地。

稍大些,父亲变成了一套书。父亲是个很爱看书的人,在父亲的成长过程中,贫穷和疾苦让他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去阅读。所以,成年后的父亲,一看到喜爱的书就会买下来,只要有时间就会一遍遍地翻阅,甚至会在书的第一页郑重其事地写下“黄氏藏书”这几个大字。他曾带着无比欢喜的心情,对母亲说:“以后小雯长大了,我会有一整个书柜的书,到时我要抱着她,一本一本地讲给她听。”可“黄氏藏书”拿到我手里的时候,只有寥寥数本。但就是这几本书,不到一个月就可以读完,却让我在那个本该叛逆得肆无忌惮的年纪,安静沉淀。

又过了几年,父亲成了一张证书。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风。可在我这个特殊的家庭里,母亲的爱是栋梁,支撑起了生活,而父亲的爱,则是一缕温柔的风,在我身处迷茫的酷暑严寒时,及时送来清凉和温暖。年幼无知的自己,曾无数次问母亲:“爸爸还有多久回来?”而现在的我会笑着告诉当初的自己:“他一直都在。”多年前,他留下的,仅仅是连一只行李箱都装不满的物什,多年后,我获得的却是难以量计的珍宝。

一个人离开人世,并不是真正的离开,只有当最后一个深爱他的人也离开人世时,他才是真正消失在了这个世界。我深爱我的父亲,我坚信他从未离开。我会挣脱泪水继续笑着向前走,因为我知道他就在前方,而前方,还有更远的路等待着我……

英烈之女王一劢:

骑兵父亲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王一劢。

女学员王一劢含泪说,我的父亲就是我心中的英雄。父亲曾经是骑兵的一员。1992年12月,17岁的他光荣参军,被分配到青海省军区果洛军分区骑兵连,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骑兵,驻守在海拔4200米的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那时的他,青春洋溢。在我年少时,父亲经常给我讲他那时的故事,父亲说:“骑兵是一支灵活机动的力量,擅长散兵作战,可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而马,是骑兵最忠实的朋友,更是最亲的战友,凌晨三时喂马,清晨饮马,虽然日复一日很辛苦,但也很幸福。”

我曾问过父亲,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强大,部队也大多转为机械化了,哪里还需要马呀!父亲摇摇头对我说:“虽然部队信息化的步伐在日益加快,但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骑马仍有用武之地。有一次驻地遭遇暴雪袭击,车辆难以通行,骑兵连紧急出动,驮着物资前往牧区及时为受灾群众送医送药,人民群众也总是亲切的称呼我们是穿着军装的牧民。”是的,果洛骑兵连永远都是祖国和人民在高原上最忠诚的卫士。

青海果洛山连山,山叠山,人烟稀少,骑兵的驻地有时就是一间砖房,一顶帐篷,一个马圈。优秀的骑兵都是从马背上摔出来的,轻则皮肉小伤,重则伤筋断骨,但骑兵的宗旨就是:一息尚存,战斗不止。何况训练时的出汗流血?他们是最令人敬佩的骑兵。

尽管他已经不在了,但英雄不会倒下。作为英雄的后代,红色基因的传人,更要勤学苦练,向父辈们看齐,沿着他们的脚步,接过他们手中的钢枪,做一名合格的军人。

英烈之子徐万辉:

父亲毫不犹豫地把救命氧气瓶递给战友

徐万辉。

站在祭扫队伍中的英烈子女班的学员徐万辉,是被誉为“昆仑铁骑”称号的一等功臣、烈士徐黄文之子,他说,父亲17岁入伍,从战士到营长,在雪域高原给西藏边防哨所运送物资15年,执行进藏运输任务110多次,安全行车20余万公里,被称为“昆仑铁骑”。他生命的最后16天是在新藏线度过的,最终牺牲在驾驶室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父亲在我4岁生日的前一天率车队上山,没给家人留下一言半语,他带着对自己身体的绝对自信出发了。是啊,他是营长,带队执行任务是他的职责,可是他忘了,他也是一名丈夫,一位父亲。

最后一次出车,父亲和士官刘班长乘坐收尾车,过了红柳滩兵站后,刘班长感到身体不适,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医生给他用来应对高原心脏病的氧气瓶递给了刘班长吸,自己却因为高原缺氧、过度疲劳突发高原心脏病,永远的离开了战友和家人。(记者汤华明 通讯员赵镜然 杨雪) 

【编辑:金鑫】

(作者:汤华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