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外旋律·// 文化自信是最大的自信

华阴老腔“是中国真正的摇滚”?这是在用人家的概念来筐规我们的艺术样式,用面包指标检验窝窝头!文化自信是最大的自信





文/姚永庆

这几年来,各大卫视几乎把音乐赛事当成提高收视率和拔升电视台威望的一等策划。它搅浑江河,几乎把少儿、学生、青年的情绪全卷进去了。尘暴下,音乐界绿肥红瘦。

音乐赛事不只是决名次,但凡卓有影响的世界音乐大赛背后都有一个价值目的。以肖邦和柴可夫斯基为名的音乐大赛莫不以推动音乐发展为终极意义。甲壳虫们摇滚风潮的广场大型演出,也是在革故鼎新地策反时代的精神,于是,摇滚成为扰动一个时代的欧美音乐范式。

但看我们这一拨又一拨的音乐盛事,你发现他们除了极尽玄妙的声色浓烈,炫目奇幻的瑰丽场景外,搞不清他们意欲何为。一批又一批被裹挟进这里的小鲜肉们,在一个又一个竞赛季或演出季里被狂躁的摇滚机器轧制成咖级音乐物种。我们通常期待的艺术人才举荐,音乐作品推展,以及音乐的世道疗治和人性抚慰的本质,歇了菜。

流行音乐是一个时代的情绪,但这个情绪不是音乐的人为制造。

由生存而来的音乐上的宣泄呐喊是美国人的情感态度。而我们这里的人们是儒家传统下的淡泊明志和宁静高远。我们的狂乱宣泄出于什么理由?高晓松曾说,怎么总是喊叫呀?我们的宣泄好像没有来由,成了不明觉厉的无厘头。

谭维维似乎有所觉悟,她把自己天生摇滚的嗓子与华阴老腔结合起来,惊艳了整个中国流行音乐界。老腔苍凉激越的西北呐喊和激情澎湃的高原宣泄也贴近地道的摇滚品质。那砸板凳、嘶高腔、疯击镲、狂拉弦、放肆笑,还有“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的谐谑,也的确应和了摇滚的风格,所以深得中国摇滚之父崔健的赞赏。刘欢甚至说“这是中国真正的摇滚”。

但这又是一种什么认知?这是在用人家的概念来筐规我们的艺术样式,用面包指标检验窝窝头!

当某一地发现有某种艺术样式与一个强国的文化品类有某种相似度时,有些人似乎异常兴奋,觉得找到了“低下”艺术品类的依靠。但是那依然是两种东西。就像西安的肉夹馍并不是汉堡包一样。何况华阴老腔明清时代就有了。那时地球上没有美国。照此说来,美国人应该说:我们的摇滚是美国真正的老腔呀!

这种文化自信的缺失,似乎多少有些乱了辈份!我们这个佬爷在强势文化面前认孙子了。

不止流行音乐,我们的严肃音乐创作也拘泥于模仿。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结构本来就是一个中国章回小说的结构,是用民族音乐叙述的一个传奇故事。曾有人非要用西方交响乐的逻辑理念来解构它。认为《梁祝》是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这样的奏鸣曲式。而当发现再现部缺了副部主题时,大家满世界找交响乐缺少副部主题依然成立的依据。

作者何占豪当初在并不懂得曲式结构的懵懂中,依据越剧音乐和梁祝故事,按草桥结拜、同窗共读、英台抗婚、长亭送别、坟前化蝶这个故事线索一段一段写成此曲。尽管作配器的另一个作者陈刚和部分专家讨论时认为,可以套进一个单乐章的奏鸣曲式里,但那也只是它像而已,并非一开始就有西方曲式结构的自觉。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就在于后者是一个孤本故事,梁祝的悲剧却在现代依然上演。这里有一个隐匿难解的宿命诡秘,暗地里诱导了这个故事的人间演义。当初作者不敢写化蝶,认为是封建迷信,在被领导肯定为浪漫主义的缠绵后才动了笔。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基因的认同,也是我们对自己文化优越的肯定,更是我们对不同类型的艺术能予以不同观照的审美态度。当然还是我们不被流行文化瑰丽景象所迷离的沉着姿态。

文化自信是最大的自信。我们民族立世的一切行为,都从它那里出发。




姚永庆  湖北建始人,读的经济学,业余爱码字。


(编辑:禹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