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准”与“选择”的矛盾看当代社会思潮

长江日报邢帆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走进“千年第一思想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邀请国内马克思主义领域知名学者撰写了“走进马克思”小丛书,其中《马克思与我们》由著名哲学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撰写。该书中,孙正聿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当前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透辟的观察和辨析,并从中总结当代社会四大思潮: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面对当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如何看待和认识?我们就此问题采访了孙正聿教授。

马克思主义透辟地讲清了人生道理

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孙正聿:在当代中国,没有人不知道马克思的名字,但如果我要是提出四个问题,很多人可能都觉得很难回答:你了解马克思吗?你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吗?你懂得马克思的当代价值吗?你思考过马克思与我们的关系吗?这些问题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很认真地思考过。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让大家了解马克思,热爱马克思,学习马克思。这本书写在2018年,也就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因此也是向人类思想史上的这位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

对于普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在哪?

孙正聿: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希望自己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而有意义、有价值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你得去理解这个世界、历史、社会和人生,所以实际上大家总是会接受一些理论,帮助自己去理解各种各样的事物。而在各种各样的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当说最为透辟地讲清楚了人生的道理,关于历史的规律,关于社会的发展。谁都希望能够懂点道理,懂了道理才能够看清问题。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于所有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学起来也应当是非常亲切的,因为就像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最有道理的,最讲道理的理论。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特别是现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学里边都会学政治理论课,都会读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如果真正学懂了,对于每个人都会有所帮助的。

“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让社会迷失

市场经济时代,社会一度流行反崇高、反英雄,如何面对这些思潮?

孙正聿:我们看资本,看市场经济,应该看到它的双重性,这个是最为重要的。在《共产党宣言》里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一面说,资本主义好像从地底下召唤出无数的生产力,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就创造出了人类几千年没有创造出的奇迹。但另一方面,资产阶级这种文明撕去了封建社会的田园诗般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抹去了一切职业的灵光,把一切都沉浸到金钱的冰水中去了。这就很容易造成一种老百姓所说的“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一种社会思潮,例如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怎么都行,如此等等。

如何面对这种社会思潮呢?我个人一直强调,社会思潮也好,价值观冲突也好,其实它蕴含着一对主要矛盾,就是社会的和个人的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社会的价值理想和个人的价值期待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价值规范和个人的价值认同的矛盾,三是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个人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当社会的整体理想与每个个体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价值取向相符合,社会思潮就会得到“正能量”的引导。

社会理想如何传导给每一个人?

孙正聿:社会有总体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但是具体到每个社会成员,由于所处地位、受教育程度、利益追求、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就会出现一些具有个体性的价值观。但纷繁复杂的价值观也有共同性:第一,每个人个体的价值观都具有社会性质;第二,都具有社会的内容;第三,都具有社会的形式。正因为个体价值观都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社会性,所以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才能对个体的价值取向产生引导作用。现在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才能够得到不断推进和实现。

摆脱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现代困惑”

您在书中也谈到当代社会“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如真与假、善与恶的对立不再绝对,这是否也意味着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泛滥?

孙正聿:人类永远会有困惑,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只要去思考,就会有困惑。这些困惑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等等。在这种困惑中,最根本的是“标准”与“选择”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是因为进入现代,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人们过的是“没有选择的标准”的生活,以超历史的“神”作为“标准”,去规范人的全部思想和行为。有了“标准”,人们照着去做就行了,不需要作出选择。

但是进入到了近代,从思想上说,西方人不再一切都听从上帝,人们开始有了理性的批判精神。“神圣形象”逐渐消解,“标准”更多的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种“选择”和“安排”。但是,由于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不要“标准”也成了一种“选择”,人们面临的状况从“没有选择的标准”变成了“没有标准的选择”,好像怎么都行,自然就会困惑。所以,理性的批判精神一方面是社会的积极进步,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生的困惑。从现实生活来说,现代化把世界从原来的自然的世界变成了人工的世界,人们接触了太多光怪陆离的东西,给人生造成了种种悖论,又加剧了思想上的困惑。

您称此为“现代人的困惑”,如何摆脱这种“困惑”?

孙正聿:要摆脱困惑,就要重建“标准”。人的生命活动总在寻求和实现“意义”,“意义”要通过“标准”与“选择”来实现,即“选择”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生命活动的“意义”。人类始终面对的最大问题,不就是“选择”某种具有共识的“标准”,实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吗?人类今天面对的最大问题,不就是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应当给出什么样的“标准”和作出怎样的“选择”吗?

人类文明的不同时代,各有构成其自身的根据、评价其自身的标准和规范其自身的尺度,这是各种文明“大厦”得以构建的“地基”。哲学的批判,就是批判地反思作为文明“地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它追究生活信念的准则,探寻存在方式的根据,讯问真善美的标准,反思文明进步的尺度,它反对人们对既定的世界图景、流行的思维方式、时髦的价值观念和僵化的哲学理念采取现成接受的态度,反对人们躺在“不证自明”“天经地义”“无人质疑”的温床上睡大觉,它启迪人们以更高的合理性、目的性和理想性去反思自己时代的文明,把现实变成更为理想的现实。这就是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哲学的“思想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揭示人与世界之间的无限丰富的矛盾关系,不是把哲学视为凌驾于科学之上的“解释世界”的“普遍理性”,而是把哲学视为“改变世界”的“世界观”——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以“人的历史形态”作为理论内涵、以“现实的历史”作为反思对象、以“历史的辩证法”作为批判武器、以“人类解放”作为价值诉求的“现代唯物主义”。

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以这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展开哲学追求,在找寻当下时代人类全部活动“选择”的“最高支撑点”的同时,又不否认它作为特定历史时代产物的相对性,从而构成人类历史性的“选择”的“标准”,创建新形态的人类文明。

【编辑 杨京】


(作者:邢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