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8000本古籍“体”弱待修复,专家呼吁各方伸出援手

四川南充阆中市图书馆至今保存着8000余册古籍善本,历史价值弥足珍贵。日前,阆中市图书馆邀请了该市政协、名城研究会、市志办、档案局、文物局等部门的古籍保护专家,集中考察、研究、会诊这8000册古籍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大咖得出一个的共同的结论:堪忧。

阆中古籍

八千古籍,册册是宝

馆长李翔云介绍,阆中市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座落在阆中市老古城区,现馆藏8000余册古籍善本,为县级图书馆所少见。

据悉,8000余册古籍多系明清时代古籍,不乏孤本。如上世纪80年代,该馆收藏的《四库全书》,为全国县级图书馆所罕见。

古籍善本中,明嘉庆木刻版《保宁府志》、清嘉庆木刻版《四川通志》、清咸丰木刻本《阆中县志》、清宣统手稿孤本《四川南阆盐务图说》等书,图文并茂,详实地记载了川北及四川几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为研究阆中、川北、四川历史、风土人情、地方治理等提供不可多得的史料。

阆古古籍

望闻问切,古籍“体”弱

8000余册古籍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的如何?

“恒温恒室,樟木柜、专业安防等硬件设施设备严重不达标。”该市原市志办主任杨朝志见后连忙摇头。

“部分书籍不成套、有缺失,许多书籍年代久远,保存不利,亟需补救。”该市诗词学会会长刘先澄老先生看后感到很惋惜。

“民间散落许多古籍善本、家谱、族谱,有些艺术价值、史料价值极高,但其保护手段更差,图书馆等相关部门亟需收集、整理、收藏、利用。”该市政协副主席王萌也很着急。

大咖对该馆古籍保护现状倍感痛惜:“如保护不善,遗失了文物,今人遗憾,后人要责备我们呀!”

大咖问诊古籍保护

手长袖短,无可奈何

面对声声叹息,图书馆一班人痛心疾首:8000余册古籍犹如嗷嗷待哺的婴儿,而图书馆缺资金、缺人才、缺设备。

该市名城研究会执行主席李文明老先生说,阆中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但近年来文化投入并不理想,许多文化元素亟需拯救,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文化的支持。

图书馆馆长李翔云称:我们面临8000余册古籍善本以及散落在民间的更多的家谱、族谱的收集、复制再造等繁重工作,人员、资金都严重不足。

修缮后的古籍

另据悉,阆中市图书馆连必要的购书经费都不能保障。全省仅两个县公共图书馆无此经费,阆中为其一。图书馆在传统业务上新增了文渊阁休闲阅读书吧和古籍保护工作室,目前两项工作靠社会化缘维持运行。

“宝贝”体弱多病,家里再困难也不能放弃治疗。2018年以来,阆中图书馆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古籍保护中心、川内古籍保护较好的图书馆学习,立足阆中辐射川东北打造了古籍保护工作室对古籍进行整理、复制、再造等。

“宝贝是阆中的,也是南充、四川、中国乃至人类的,保护古籍,除需阆中发力外,上级政府和社会各届也应伸出援助之手。”该市的文化大咖们说。

【编辑:叶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