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军运会筹办拒绝“面子工程”

4月11日,军运会帆船竞赛项目基地正式交付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长江日报讯  上周武汉宣布,军运会召开期间,不安排市民集中放假,不安排工厂和工地集中停产停工。

从赛会筹办到举办,坚持办赛事与建城市、迎宾客与方便市民生活、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相结合,一直是这座城市的重要原则。把六个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克服化解实际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考验城市智慧与耐心。“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武汉加力冲刺。

想办法“不打扰”,以人民为中心

去年迄今,武汉栽种了4万多株大树,“考虑到白天影响市民出行,我们都是利用晚上种树”。

园林工人全部手工精细作业,200位工人忙碌一晚上,只能挖出10个树穴。凭着“能种尽种”的决心,解放大道沿线新增了356个树穴,种上了冠大阴浓的法桐。

对于原有树木,绝不一挖了之。东湖路上的银杏长势不好,专家实地调研后,请工人们破开硬土,又在每2株树之间埋一条管道,方便积水快速渗透,成功挽救了400多株银杏。

如今在城市多条主干道沿线,栾树、香樟、重阳木等高大笔直,平均“身高”6—8米,城市颜值大幅提升。

拆违建,也尽量避免扰民。16日,武昌首义路拆掉一处楼顶的19间“胶囊房”,拆完后立即对水电隐患进行处理,清运垃圾。

环境改造千头万绪,武汉摸索出一套精细化标准,地怎么扫、路怎么修、树怎么种,都有了规范。比如清扫保洁,要求普扫时段为凌晨4时至7时;机械清洗,要求车行道和人行道洁净见本色,无泥沙、浮土、污水、灰带、扬尘、废弃物;各垃圾收集点每天至少清运2次。

两江码头、集贸市场、铁路沿线……武汉的行动,细到“盖子、箱子、牌子、杆子、篦子”,多年未曾顾及的部位,现在都得到了悉心“照顾”。

城市通筋活络,近可以让运动员赛出高水平,游客带走好印象,远可以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市民长期受惠,城市发展拥有一副更健康的肌体。

拒绝“面子工程”,注重民生和发展

在40年改革开放中阔步向前、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已沧桑巨变、不同往昔。但对标国内先进城市,差距仍不小:老城区发展步伐不快,个别地方公共设施不够完备。筹办军运会,给了武汉补齐短板、谋划全域均衡发展的契机。

军运会35个比赛场馆,其中改造22个、新建13个,有的在中心城区,更多的在新城区。马术、射击、游泳这些时尚运动,借着场馆改建新建,离市民越来越近。

位于江夏黄家湖畔的军运会运动员村,本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城乡接合部,运动员村建成,30栋高楼耸立,配建5个景观园,引入“海绵城市”项目,赛后将成为优质的住宅小区。轨道交通8号线三期工程通车后,从军运会村站乘地铁半小时能抵达三镇各大中心,极大便利黄家湖片区居民。江北快速路通车后,从新洲阳逻到江岸驾车仅需20来分钟。

解决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难题。4月30日前,武汉水体整治要销号60%;8月31日前,全部销号。南湖攻坚战、青山北湖区域违建和污染整治等,正在有序推进。

军运会还将助力城市积攒后劲。承担军运会跳伞比赛的汉南通用航空机场,将打造华中最大通用航空枢纽,为武汉催生一个新的增长极。

市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当前武汉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关键期,城市管理欠账较多,开展军运会环境整治提升,绝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以此为契机,自我加压,补齐欠账,推动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让全体市民共享发展红利,真正从中受益。

开阔城市格局和市民眼界,“付出都是值得的”

19日,光谷广场综合体地下二层的珞喻路通道正式通车,双向6车道,来往车辆经过广场转盘时,可从地下直穿而过。此处交通瓶颈状况,为此大大缓解。如今,市民开车从湖北省中医院附近经由通道去往鲁巷方向,正常情况下仅需几分钟。

随着三镇各处工程进入收尾阶段,这样的好消息,正频频传来。

军运会举办期间,将有来自105个国家和地区的万名宾客来汉。届时这座城市将迎来“高光时刻、峰值体验”,有关军运会的一切注定会久久难忘,影响深远。

军运会是武汉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代表城市发展所达到的一个高度。“大武汉”之大,就是在今天一点点的修复、改变、建设中累积而成的,就是在今天人们的理解与期盼中一点点实现的。倾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让公共产品进一步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让城市外观由“大不大”转向“美不美”,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市民在绿色诗意中栖居,让城市的主人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多年以后,回顾这场盛会前夕所经历的艰辛,包括交通上的“阵痛”,市民会愈加深刻懂得:“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而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会激励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勠力奋进,把目标放得更高,目光放得更远,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军运会正吸引千万武汉市民融入其中,投身其中,拥抱八方来客。正如长江日报评论员指出的,思维认知、心胸眼界都将为之开阔,武汉人的整体素养将从内到外前所未有地提升和展示,“这样的文明气象、格局,不会因为军运会的结束而消失,注定化为武汉长久的精神气质”。

长江日报记者郑汝可 刘功虎

【编辑:彭向东】

(作者:郑汝可 刘功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