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树让出的路,将成为城市未来的出路|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

武汉在近期道路综合改造中,出现不少“为树让路”的事儿。新华路(解放大道至发展大道)路段,原本预计为改造“让路”的400多棵大树,现已决定被原地保留下来。繁密茂盛的“路中树”,为车流涌动的道路平添了几许生气。

种植行道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2000多年前的《国语》中,就出现了“列树以表道”的记载。即开辟了一条道路之后,通常会在道路两旁种上树,以表示这条路是人工打通的,行人可以放心行走。之后,“列树表道”就变成了一项制度,几乎历朝历代都可以找到相关记载。

在走进高楼林立、白夜如昼的现代文明之前,自然一直是人类最依赖的对象和最宝贵的资源。人们饮清泉,守火种,耕种土地来果腹,种植棉麻以御寒,日夜祈祷好雨知时节。对于树木,古人早已习惯用它们遇水搭桥、修建房屋,所以,在开辟新路以后,也自然而然想到“列树表道”。

从自然中汲取能量,就这样变成了人类的一种习惯。因此,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后,生态成为许多城市的隐痛。

为了发展,城市都曾历经过这样一个疯狂的时代,不关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至于行道树和路中树,一旦有碍道路拓宽,或者造成行车不便,几乎会不假思索地直接移开。

可没有了树,城市仿佛也少了一份底蕴。走到一片新开发的城区,就算道路宽广、高楼遍地、车辆往来、门店喧哗,可依旧会感到荒凉,只因为,那里缺少了生机盎然、郁郁青青的树木。古树、大树既是城市时光的证明,也可以为道路遮荫挡雨,提供新鲜空气。

古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凭借现有的技术,几个月就可以修出一条马路,一年以内就可以建成一幢高楼。可在城市路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一定能够培育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城市走到到今天,似乎树比高楼要更“贵”一些了。

但是,人们为树让路,却不只因为树变“贵”了,还是生态观念改变了。道路在拓宽,大量行道树不可避免地要成为“路中树”。生态观念之下,其实不只为树让路一种做法,可以考虑移栽,也可以考虑别的方法,只要努力去取自然与城市的“最大公约数”,自然和城市就能互为补充,就能构建一个有机体。

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并不对立,追求城市生态文明,并非要放弃城市发展。对茁壮成长的树木高抬贵手,对碧水蓝天多一份责任与爱护,是对自然的珍爱。而这些留下来的自然之美,将来,都是城市的财富。

【编辑:彭向东】

(作者:李尔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