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换情,换来脱贫好光景 | 长江评论



扶贫干部杜凡、付旭东正在和村支书熊兵商讨下一步治理计划。记者胡冬冬 摄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黄陂区王家河街青云村72名村民以一封盖满红手印的请求信,向驻村两年的扶贫干部表达朴素而坚定的情感,希望他们留下来,“这样的好干部不能走”。这是来自人民的嘉奖,很质朴,却极为珍贵。

杜凡和付旭东,是全国千万一线扶贫干部中的两位。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但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事业之一,也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是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杜凡与青云村吴先昌。记者胡冬冬 摄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两名扶贫干部扎根青云村两年,村民们有过不信任,也有过抵触,这很正常。扶贫工作向来就不是简单浅表的,所以扶贫攻坚关键在干部。

杜凡和付旭东的工作,没什么巧法子,就是扑下身子到村里,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跟群众一起干。他们在大雨之后跟群众一样心焦漏雨的屋顶,在危险的池塘边替孩子们建起护栏,在抛荒的路边种下绿树,帮卖不出萝卜的村民四处找销路,跟村里人一起开发致富新项目……扶贫驻村有一定年限,杜凡和付旭东却没有‘临时“观念,他们和群众同吃同住,同饮甘苦,用双手努力摆脱贫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带着真情、带着真心为村里父老乡亲做事,工作自然充满创造力,也自然能以心换心,以情换情。



在扶贫干部驻村办公室,付旭东正在细看青云村扶贫作战图。记者胡冬冬 摄

人民群众的嘉奖,最早是用脚投票。当走出去的村里人愿意回来生活,村里的孩子愿意回来奔跑,村里风气正了,生活好了,生活有奔头了,还有什么比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更有说服力?

从最初的抵触和不信任,到村民联名请求驻村干部留下来;从村里最初生活贫困、风气不好,到脱贫致富、日子有奔头,村里人气越来越旺,人心越来越团结,这体现了扶贫工作更深的内涵。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在这些转变里,能见精准扶贫的成效,能见基层干部的情怀与担当,更能见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鱼水深情。


青云村精准扶贫项目之一,用太阳能路灯点亮村路。记者 胡冬冬 摄

72个红手印挽留驻村干部,是对基层干部的嘉奖,也表达了村民们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青云村整村脱贫已经两年,数据上已经脱离贫困,但是脱贫的根基还不够稳,奔向富裕的道路还不够夯实。村民们挽留杜凡和付旭东,就是想让他们留下来带领大家继续干,保持走向富裕的加速度,带领大家从脱贫走向发展,坚定奔小康的信心。

在扶贫第一线,扶贫干部有工作任期,如果基层干部们都以杜凡和付旭东为榜样,一茬接着一茬真情付出,精准扶贫都能带来一个又一个”青云村之变“,困难群众走向富裕、乡村走向振兴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相关阅读——

荷包鼓了,村民们却急了!72个红手印只为留下扶贫干部

定了!“付杜组合”留下继续帮扶青云村

【编辑:符樱】

(作者:鲁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