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杂思·有没有纯粹的“时间艺术”

文/刘洪波

当我们说到一个城市的标志,想到的偶尔是风景,经常是建筑。例如,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建筑是存在于空间上的东西。

莱辛在《拉奥孔》中最早明确提出了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区别,他说,“绘画所用的符号是在空间中存在的,自然的;而诗所用的符号却是在时间中存在的,人为的”。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看法。“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这种诗画一致的观念在古希腊就已形成,至近代,画与诗在艺术上的区别则被鲜明地认识到了。即使在当下,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空基媒体”和“时基媒体”仍然是人们对艺术形式作出的主要区分,诗、音乐、戏剧、电影、舞蹈、多媒体视频、动画等是基于时间而表现的,绘画、建筑和雕塑则是基于空间而表现的。

应该说,将艺术形式作基于时间和空间的区分,有助于人们扼要把握艺术形式的特点,也很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趋向于“类别化”认识事物的规律。自然哲学向哲学和自然科学分离,自然科学向各种学科细分,物质与意识、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工具与价值、对象与自我、东方与西方,在任何事情上,人们都在进行类别化建构,而且经常是“两分”的,艺术明确地区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归属于这种大潮。

也有人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进行比拟式的转换,艺术家歌德说建筑是冰冻住了音乐,哲学家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作家霍夫曼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些比拟的说法,未必是揭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可通约性”,恰恰相反,它们可能是在强调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被凝固的、冰冻的就不是音乐,比拟的潜台词恰好是“建筑不属于时间”。

将艺术归类为时基的和空基的,尽管简明,但它是不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是不是可以不受讨论地接受的,可能是一个问题。黑格尔就认为,各种艺术的时空属性,应该从具象到抽象的连续过程来把握,建筑、雕塑、绘画直到音乐和诗,是外在素材和空间依赖逐渐减少,越来越接近于“理念”,在音乐里空间剩下为一个点。指出各种艺术形式之间具有可转换性和可通约性的,只有像黑格尔这样的辩证法大师。

中国古代将琴棋书画列为“四艺”,琴属于时间艺术,书画属于空间艺术,棋在现代归类里不属于“艺术”而属于游戏,属于脑力竞技。琴棋书画并论,显示了中国思维的特殊综合力,把“闲情逸致”归集为一类。但即使是这样,人们也发现音乐与绘画很不一样。“琴之妙在于抚弦卷指之间,及鼓罢而音亡,了无可传矣;况求弈于推秤敛子之后,是何异于醒而说梦乎;惟书画则不然,得心应手虽难易之不同,要皆有可寻之迹”,琴棋依赖时间,罢手而亡;书画不依赖于时间,总能留下点什么。

在时间中存在的,总是时间有限,尤其在没有录音录像的时代,更是如此,即使今天录音录像完备,也无法替代现场。在空间中存在的,基本上都能克服时间限制,收藏或维护得法,不说永久存世,至少可以存世相当长的时间,传之几代几十代,不成问题。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达芬奇的画,但同时代的歌唱家一首歌也没有留下来。

然而,对于大三巴牌坊或者埃菲尔铁塔来说,难道就真的没有“时间”吗?似乎也不好简单看待。这些建筑本身有历史,建筑有时代背景,虽以永久存世为建造愿景但仍然不可能真的永久,从圣保禄教堂的门脸变成大三巴牌坊本身是几兴几火的结果。就算把这些全部排除,大三巴牌坊作为一个纯形式的被观看或游览对象,可能也有着内在的“时序”,对一个导游来说,他带游客游览大三巴牌坊的线路,可能就是大三巴牌坊最好的“空间时序”。

对一幅画、一件雕塑来说,也总是有某个部分更加突出,代表着作者对观赏者的一种内在期待,他希望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打开”作品,蒙娜丽莎的笑容、“掷铁饼者”的姿体,作者安排好了哪些让人首先注意到,而哪些是进一步的细节。这种先后安排,是一种时间安排。

在建筑中,我们要安排每个空间的使用先后、频度,当我们假设家是一个高频度接待客人的地方时,客厅会大起来;厨房与餐厅的迅速到达,这种功能性的设计中,联系频度和行走次序就是按时间来进行的空间安排。

在时间艺术中,我们也并非不考虑空间。音乐需要在时间中流逝,需要人用时间去体验,但如果作品让人们总是记起时间的流逝,那一定是音乐的失败,一切时间的艺术都需要让人在记忆了时间的状态下去欣赏,人们在聆听音乐时不是想着音乐从刚才流淌到了现在,而是沉浸在音乐本身。为此,音乐在空间中的表现就不是可以忽略不计,从音乐厅设计,乐器制作,到拾音头、播放器、线材、喇叭摆放,无所不用其极的讲究,与其说是要排除有碍于原声效果的因素,不如说是在空间上对声音的美饰。

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不是绝对的区别。任何艺术,一定是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才能艺术起来。艺术必须约束在一定时长、一定空间里,无限度的时间和空间那是世界本身。在受约束的时间和空间里,艺术总得进行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平衡。

刘洪波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