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杜组合”留下来的消息传遍青云村,村民写诗点赞扶贫干部

4月26日,村民聚在阅读室看《长江日报》关于杜凡、付旭东的报道。记者胡冬冬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7日讯(记者李英波 余康庭)“党报上登了,杜凡、付旭东要留在青云村。”4月26日清早,《长江日报》上刊登的“‘付杜组合’留下来继续帮扶青云村”的报道,被青云村村民争相传看,醒目的大标题“留下来了”,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扶贫干部的“铁粉”即兴作诗点赞

双目失明的大湾方村民方成才,听到“付杜组合”留下来的消息后,即兴朗诵了自己创作的“青云赞”:

扶贫干部齐上阵,大山旱屋桃子林。

蔬菜基地搞派送,光伏发电有分成。

荒山变成绿森林,塘堰整治水更清。

道路整洁花团簇,最美乡村我青云。

这首赞美家乡的小诗,表达方成才对家乡经过精准扶贫,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喜悦心情。

20多年前,方成才是青云村数得着的能干人,也是全村最先出去“闯荡”的人,因故失明后回到家乡。

早年走南闯北,让方成才养成了敢说敢做的“硬”性格。因打通大、小湾方之间连通道路的事情,曾经和刚驻村不久的杜凡大吵了几架。在做通思想工作后,方成才又成为支持“付杜组合”驻村工作的“铁粉”,当时听说两人要走了,他急得等不及家人搀扶,拄着拐杖摸索着赶到村委会去挽留。

“我知道,党报上白纸黑字,这次老杜老付是铁板钉钉不走了。”方成才还说:“杜凡、付旭东留下来了,我希望他们能把青云村搞得更好,让我们村民都过上好日子。”

“萝卜司令”不走了,村民打算继续种萝卜

“我们的‘萝卜司令’不走了,太好了!”

73岁的蔡吴湾村民吴之和老人,正和老伴一起在地里种花生。拿着《长江日报》,老人认真翻看起来。

吴之和老人所在的蔡吴湾,沙土地特别适合种植个小汁甜的小萝卜。老人有一手种萝卜的好手艺。去年萝卜滞销,在杜凡、付旭东的帮助下,老人种的一亩小萝卜,卖了1万多元。

“你们知道我们在背后管杜凡、付旭东叫什么,叫‘萝卜司令’。”闻讯而来的村民吴先田、吴汉生,“透露”了这个秘密。

原来,2018年底,“付杜组合”帮助蔡吴湾十几户村民,解决了5万斤小萝卜的销路。村民们偷偷在背后给他们起了“萝卜司令”的外号。

“那段时间,最爱听到‘公安局的干警又要200袋萝卜’的消息呢。当时村里经常有公安干警周末自己开着车来拖萝卜。我们问他们萝卜甜不甜,是不是真爱吃,大高个的小伙子们都咧着嘴笑着说‘特别爱吃’”。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吴汉生又笑得合不拢嘴。

“前几天,杜凡开玩笑问我,你盖手印把我留下来,是为了‘将我们的军’,今年再帮你卖萝卜吧?”吴之和老人索性坦白了自己的“小心思”——“既然‘付杜组合’不走了,今年我就真的准备种上三亩萝卜,再找他们卖。” “我们感谢杜凡、付旭东,也同样感谢这么多肯买我们萝卜的公安干警。今年的萝卜,期盼大家还来买。”

“付杜组合”:“扶贫就是要一任接着一任干”

“我们有这么好的帮扶干部,村里有这么好的驻村干部,我们从心里感谢市公安局的公安干警。”朴实的村民,不断重复着感激的话语。

杜凡、付旭东说:“在我们之前的驻村扶贫干部,吃了不少苦。”两人介绍,2015年市公安局开始对口帮扶青云村,周银启、朱美乐、吴昊是第一批工作组成员,他们来到青云村时,条件十分艰苦,吃饭没有食堂,只能到农户家中搭伙,周一去周五回,住宿的地方没有厕所,晚上起夜要走过村委会门前的小广场到对面一个土厕所。他们在村子里挨家挨户走访,摸底确定精准扶贫的对象。

2016年,大暴雨让一些村民的房屋受损,有的房屋完全坍塌,他们迅速行动,分不同情况着手联系修缮,给3家最困难的家庭修了全新房屋,给几家破损的家庭筹措资金修理。他们还修水渠,把滠水河河水引入村里,方便灌溉,为后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杜凡说,我们做扶贫工作,就是要这样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怕苦、不怕难,带着村民一起走向富裕。

企业家回来了,村民盼着果园项目早日开工

为了加快村里果园项目建设,企业家周元生提前从上海赶了回来。他说,“付杜组合”能够留下来,让他坚定了果园项目投资信心。首期将流转周家湾100亩土地。“只要符合政策,我将加大投资力度,和驻村工作队一起,为家乡脱贫致富作出贡献。”

“杜凡、付旭东不走了,湾里果园项目的投资方也安心了,我打工的地方也有着落了。”45岁的博沿熊湾村民熊爱民,现在独自带着母亲和两个孩子生活,多数时间靠在湾里帮人建房打零工养家糊口,收入不高,更担心失业。

“现在扶贫干部不走了,过些时,湾里果园就能开工了,我想去园里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加上低保金,家里的生活真的有盼头了。”

【编辑:金鑫】

(作者:李英波 余康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