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当亲人,事业就能有温度 | 长江评论

两位党员干部,以驻村扶贫的方式来到最基层,来到困难群众中间,就是在做凝聚人心的群众工作,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青云村之变”,是精准扶贫的一个典型样本,生动说明了脱贫攻坚贵在精准,关键在干部。

有人总结,基层脱贫最大的困难,不是基层干部“我不干”,而是贫困户“我不干”,贫困户之所以“我不干”,因为对脱贫政策“我不信”。

青云村最初也是这样。村民最初抵触扶贫干部,宁可躺着吃救济,破罐子破摔,从根子上,是因为对国家扶贫政策不了解,对摆脱贫困奔小康不自信。

驻村的杜凡和付旭东,生活在乡亲们中间,整天和乡亲们打交道,他们的表现,决定了党的方针政策能否原原本本传递给乡亲们,决定了坚定脱贫的信心和信念能否感染到乡亲们。

付旭东的扶贫日记,读来让人动容。贫困和摆脱贫困,从文件上去阅读、从政策上去理解或许是抽象的,可是当它们融化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切切实实的困苦与温暖。当两位干部把自己的电话号码贴在空巢老人床头,他们一定是把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当他们帮村民种下荒野上的树,移走污秽的老厕所,一定是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当他们与老支书彻夜长谈,谋划村里长远之计时,一定是把自己当做父母跟前迟早要远行的游子来计划的。

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是为善国者。杜凡和付旭东,面对的只是一个300多户人家的小小村落,但正是成千上万的杜凡与付旭东,扑身于乡村,扑身于群众中,视百姓为亲人,才能积涓流为大海,成就消灭绝对贫困的历史伟业。

两位党员干部,以驻村扶贫的方式来到最基层,来到困难群众中间,就是在做凝聚人心的群众工作,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深入千家万户,发动群众一起干,改变乡村面貌,可能会遇到不信任、不理解,甚至会遇到一些既有利益、规则的纠葛与羁绊。在这样的时候,是选择敢于担难往前走,还是妥协和气地干满任期就走,杜凡和付旭东也面临着选择。

事实证明,他们选择了前者,选择了坚定地站在群众利益一边,坚定党员身份和本色。杜凡和付旭东,心无旁骛为了困难群众,打击当地黑恶势力,主持选出村民们心中的“能人书记”,让村民们团结起来致富……他们竭尽全力,将外在帮扶,转化为困难群众“我要干”的内生动力,生动实践了真扶贫、扶真贫。

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两位党的好干部,正是拿出真情怀、真热忱,把困难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精准扶贫的责任扛在肩上,让帮扶成为“有尊严的帮扶”,让发展成为“有温度的发展”。

【编辑:金鑫】

(作者:鲁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