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连线四城:盛会如何刷新一座城

编者按:

在武汉举办军运会之前,国内不少大城市也曾举办大型赛会。比如,北京2008奥运会,广州2010亚运会,深圳2011大运会,南京2014青奥会。从经验来看,通过举办大型盛会,这些城市在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方面都迎来了一次升级蜕变的宝贵机会。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分别连线了这四个城市当时办会专家、工作人员和全程报道者,看看这四城都经历了什么——知名度如何疾升,竞争力如何跃进。

奥运之后,老北京变身“hello Beijing”

北京

2008年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连线嘉宾  丁伯成

曾任北京奥运会场馆运行副主任兼秘书长,申奥办高级顾问

丁伯成

北京奥运会改变了世界对北京、对中国的看法,城市发展上了一步台阶,市民气质也有了显著提升。从那以后,北京的名号,在世界上叫得更响了。

最大收获是文明素质的提升

为了举办奥运会,北京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做了巨大的修缮与更新,但奥运会带给北京的更大价值,其实,是看不到的精神文化。

说到北京奥运会,就不得不提志愿者精神。当年,志愿者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全民参与度非常高,也让志愿者成为了北京奥运的一张名片。奥运会后,外地游客来北京游玩,或者有企业到北京咨询,市民的态度都很热情,应对起来得心应手。市民的形象变好了,城市的形象自然也就变好了。

奥运会带来的最具代表性的文明进步,毫无疑问就是排队。

现在到北京,不管是乘坐地铁还是公交,都可以看到大家有序排队,有些小商铺的门店前,也是排着整齐的队伍。这些习惯,都是在准备奥运会的阶段中,一点一点形成的。

健身热经久不衰

如今健身已经成为普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真正追溯起来,全民健身热,正是从北京奥运会开始的。在奥运会的筹备阶段,经常可以看到北京市民在街道的乒乓球台上,一展“国球”风采。北京奥运前后,健身热逐渐在全国蔓延开来,一个典型的例子,北京奥运之前,跑马拉松的市民寥寥无几,现在,北京马拉松已成为了北京人“必争之地”。

我一直住在北京,奥运会前后北京市民的变化,我感受得非常真切,不得不说,整个文明程度,确实有了明显提升。

奥运遗产成为城市新地标

“奥运遗产”中,最著名的要数鸟巢。鸟巢是为办奥运会而建,奥运会后,鸟巢摇身一变,成为文艺演出中的顶级场所,不少歌手都以在鸟巢举办演唱会为荣。赛后,鸟巢还自主运营了冰雪品牌“鸟巢欢乐冰雪季”,广受北京市民的欢迎和认可。2018年春节期间,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三,这个公认的消费淡季,“鸟巢欢乐冰雪季”竟然接待了一万多名游客。

与鸟巢齐名的水立方,也被充分利用。

赛后的水立方,除了承担比赛和演出,还成为了市民的戏水乐园和健身俱乐部。目前,水立方已经建成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嬉水乐园,也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

鸟巢、水立方两大“巨头”之外,还有不少亮点。

比如,当年奥运村的临时停车场,将在冬奥会到来之际“升级换代”,成为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的奥运村。即将于2022年举行的北京冬奥会,所有冰上项目中,12个场馆里,有11个都是奥运会留下来的。(长江日报记者李尔静)

亚运会出了个小蛮腰,重新定义广州城

广州

2010年举办第16届亚洲运动会

连线嘉宾  谭敏

参与了亚运会全程报道、时任广州日报理论评论部编辑

谭敏

亚运会前后,广州在城市面貌、城市形象、城市管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亚运会之前,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广州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经济发达,敢为人先”,但是,城市整体形象有不少“硬伤”。借承办亚运会的机会,广州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打造出城市新形象,擦亮了城市品牌。

亚运会前后,出了个小蛮腰

抓住办亚运的契机,广州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建设了海心沙、广州塔等新地标,令广州城市形象大为提升。广州城市建设速度比原规划至少加快了5年至10年。天蓝了,河清了,公共空间美化了;地铁线网更密了,交通更便利了;路边建筑的风格统一了;乱挖乱建现象基本没有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也提高了。

从申办亚运会开始,广州举办了一系列的城市活动,比如申亚形象大使海选、亚运会吉祥物与标识的征集等等,这些活动让亚运会在市民心目中的关注度大大提高。

2009年9月16日,《广州日报》刊登《广州新地标名字请您定》广州新电视塔全球征名启事,第一名重奖10万元人民币,发动了堪称广州史上最火爆的征名活动。不到一个月,大洋网共收到18万个有效名称,其中境外参赛者8000多名,平均每天收到近8000个作品。其中就有后来著名的小蛮腰。

小蛮腰在亚运会期间被广为传播,几乎重新定义了广州的城市新形象。后来,经市民投票,“千年羊城、南国明珠”被选定为广州城市形象表述词。

这看似与广州亚运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是作为亚运整体宣传的一个部分,成为广州发掘自身岭南文化内涵、扩大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的重要载体。借助这些重新定位,广州成为时尚活力潮流之都。

亚运会打造了“志愿者之城”

广州亚运会志愿者超过60万人,也让志愿者成为了广州的一张新名片,打下了广州作为“志愿者之城”的基础。如今,广州志愿者已超过200万人,平均每6个广州人里,就有一名志愿者。可以说,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的普及就是从广州亚运会开始的。在亚运会期间,广州还专门制作了市民礼仪手册,塑造诚信知礼热情的市民精神。(长江日报记者华智超)

从大运会,世界认识了不一样的深圳

深圳

2011年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当时就职于大运会办公室,《深圳特区报》体育部负责人

连线嘉宾  吴向阳

吴向阳(本人供图)

深圳从理念上把“办赛事”与“办城市”结合在一起,把办赛事上升到城市发展的高度,借助办大运会的机会,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市容市貌、精神风貌和知名度。既把赛事办好,也把城市建好、宣传好,两者相得益彰,营造了一个青春、阳光、团结、有爱的城市氛围。

在城市建设方面,场馆建设、道路改善、城市绿化美化,自然不在话下。

除此之外,各个区、各个街道都有整体的形象设计,效果很不错,大家看了之后都觉得很干净,让人赏心悦目。无论是深圳本地市民,还是外来游客、参赛运动员,都觉得深圳很漂亮、很时尚、很年轻。

一次盛会 全民参与

在城市管理方面,深圳举办了多个大型全民参与活动。例如深圳发起了“低碳大运 绿色出行”运动,市民积极响应,主动为蓝天白云停驶。根据统计数据,截止到大运会召开前夕,深圳申报停驶的机动车总数突破40万,加上深圳禁行的30万辆黄标车,大运期间停驶的机动车总量超过70万。这一数据不仅大大超出了交警部门的预期,也与采取单双号措施能够减少的车流量相当。

城市志愿者是深圳大运会的一道风景线。大运会期间,深圳高校的八成以上大学生踊跃参加志愿服务,17万人次“蓝马甲”公务员志愿者走上街头服务市民,66.2万社区平安志愿者助力“平安大运”,全市志愿者达127万多人。

这些志愿者不光为赛事服务,还为城市服务,他们成立了爱心U站,深入到街道,为市民提供医务、咨询等公益性服务。大运会结束后,数十个城市志愿服务U站保留下来,作为服务市民的“门店终端”,全年365天“不打烊”继续服务市民。而且许多大运会志愿者通过前期培训、后期上岗和后续活动,也收获了自身成长。这种公益精神是大运会留给深圳的“文化遗产”。

深圳大运中心体育馆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节俭办会 长效利用

办赛之初,深圳就确立了“节俭办会”和“长效利用”的理念。运动会场馆和运动员宿舍,在比赛结束之后也得到了高效利用。譬如一些运动员宿舍直接用作大学生宿舍,部分比赛场馆在赛后则变成了面向市民开放的健身休闲中心。

为了应对大运会期间可能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赛事服务方面,深圳成立了一个以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联席指挥中心,提前制定应急制度。从交通到电力,从边检到安防,围绕赛事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高效运行。尤其是临近大运会开幕,各部门的联席会一周可能要开三次以上,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保障通讯,大运会还采用了当时最新的4G技术进行赛事直播。(长江日报记者华智超)

办了青奥会,南京变年轻了

南京

2014年举办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连线嘉宾  宋广玉

青奥会期间任舆情应对经理,负责新闻宣传和发布

南京是六朝古都,古色古香。青奥会让古城南京又活起来,年轻起来,充满青春活力。

把城市发展融入到办会之中

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需要在城市形象、城市治理方面,迈向更高的台阶。而筹备一场国际盛会,就是一个绝佳的契机。

为提升城市规格,南京市可谓大刀阔斧。在河西建设了新的城市中心,并配套博物馆、金融城和博览中心,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呼之欲出。

建设新城区,当然,还要治理旧城区。在整治市容的行动中,南京市精准地以市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切入点,完成了22条主次干道、48条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拆除了违规建筑1万多处,清运了卫生死角垃圾50万吨。城中村的危旧房,也在这一次的整治中得到了改造。

交通问题,是城市通病,尤其是在大会期间,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必须早做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筹备青奥会期间,南京市新建了一条过江通道、两条过江地铁和一条通往帆船比赛基地的轻轨。更换了2000多辆公交车,且保证了足够的共享单车投放数量,力保大家方便出行。经过整治,南京市的交通拥堵指数在全国排名下降了20位。

这些整治,其实也是服务于城市的发展。不只是为了青奥会,更是着眼于长远,借着办赛事的机会,把城市功能品质再提升。这些工程,说到底,都是惠民工程。

向世界一展古城风采

承办国际盛会,就好比搭台唱戏,向世界展现城市风采。南京市借着青奥会的平台,让城市文化大放异彩。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南京,拥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借着青奥会的机会,南京也为这些著名景点打了一把广告。比如,将明城墙、夫子庙等著名景点和美味的南京小吃,拍成短视频,或编成歌曲,在各个平台上进行传播。“‘动感南京’的宣传片,现在在B站还能看到。”

赛事宣传则主打创新。南京青奥会火炬传递采用“实体传递与网络虚拟传递结合”的做法,在五大洲20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传递,将传统的火炬传递元素,通过网络传递平台进行全新的表达。

在一些青奥会的重要时间节点,比如吉祥物发布、倒计时100天的时候,南京市还结合城市形象,对赛事进行了宣传报道。“青奥会倒计时100天的发布会,是在故宫举行的。倒计时之后,几乎每周要办一到两场发布会,介绍赛事相关情况。将筹备赛事和宣传城市相结合,正好一举两得。”

一届青奥会 古城更年轻

青奥会后,很多国际体育赛事相继落户南京,在SPORTCAL全球体育城市影响力排名中,南京的排名上升17位,在国内的城市中仅次于北京。

知名度和影响力上升之后,南京很快又取得了2016年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的承办权。

南京的知名度提升还体现在旅游方面。青奥会宣传片中,明城墙、秦淮河、夫子庙都作为城市名片向外推送。如今,夫子庙人潮如织,金陵小吃更是广受欢迎。

青奥会过去一年,证据显示,青奥会对南京及周边区域青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影响,更多的年轻人现在开始参与运动,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与奥运会不同,青奥会不仅关注体育比赛,更重视青年人的文化教育活动。“青奥会之后,南京市有9万多名学生开展了奥林匹克教育,17所学校开设了橄榄球训练和教学课程。”

赛事结束后,场馆的利用率也非常高。比如,青奥体育公园成为了青少年奥林匹克培训基地,奥林匹克博物馆长年开放,青奥会后一年累计接待8万余人。南京在青奥期间,建成了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即市民步行10分钟,就可到达一处健身场所。(长江日报记者李尔静)

【编辑:叶子】

(作者:李尔静 华智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