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读书会|洪山区武珞路小学校长周爱军读《为孩子立界线》 好的品格帮助孩子赢得未来

近日,34岁女博士通过舰长考试,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实习舰长的事情,轰动全国。5月8日,武珞路小学校长周爱军做客长江日报校长读书会,与家长们分享《为孩子立界线》,她告诉家长们,女博士“开挂”的人生,正是因为她拥有超出一般人的自制力、坚持力,而父母对孩子所有未来美好的期待,都取决于今天是如何教育培养他们的。

武珞路小学校长周爱军 见习记者杜肖雨 摄

立界线帮孩子培养品格

原本成绩拔尖的孩子,三年级时为何突然出现倒退?为什么乖巧的孩子,在三年级时会有些叛逆? 为什么孩子做作业越来越拖拉? 对学习没有热情? 有人将这定义为“三年级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武珞路小学校长周爱军针对三年级家长的困惑,用亨利·克劳德博士与约翰·汤森德博士的《为孩子立界线》给出答案。

周爱军告诉家长们,10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0岁前不会做的,10岁后家长要告诉他们如何去做到。父母不要只关心孩子的现在,要着眼孩子的未来,帮助他们培养会使其终身安全、稳固、丰富、快乐的品格,好的品格会为孩子赢得未来。

“你们希望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品格?”周爱军向在座的家长们提了一个问题,三秒的沉默后,家长们纷纷说道:“乐观”“坚持”“诚信”“善良”“自律”“敬老爱幼”……听完家长们的回答,周爱军满意地点了点头,她说,孩子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他随时随地都在做着决定,并形成自己的三观和品格,他们的品格会受父母的影响,并决定他们成年生涯的模式。

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好的品格?“孩子天生就是不规范的,他们需要从外在的关系和服从纪律当中,将界线内化为己有。”周爱军介绍,为孩子立界线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品格,有界线的孩子对自己是谁有清楚的认知,知道自己该负什么责任,有抉择的能力,有自主的意识。

让孩子在责任与爱中成长

《为孩子立界线》这本书“界线”的要素是自制、负责、自主和爱心,是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要求他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从而帮助他们为自己的生活做主。在武珞路小学的失物栏里,有不少孩子丢掉的水杯、饭盒、校服等物品,奇怪的是认领的少、丢的却越来越多,周爱军将这一现象介绍给家长们,还笑称:“今天在操场走一圈,又捡到了6件校服。”

“孩子小时候丢个饭盒可以再买,长大了丢了‘饭碗’还能买吗?”说到这里时,周爱军的语气里带着坚定,看似只是学生马虎的背后,折射的是家长教育的疏忽,家长总是为孩子“补锅”的行为,没有让孩子认识到负责任的重要性。

同样作为家长,周爱军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与儿子的故事。在儿子上小学的时候,一次和他爸爸外出吃饭,回家做作业时,才发现把书包弄丢了,孩子他爸当即说去买,周爱军思虑再三,坚持没让买。随后,她要求儿子先用自己的备课书完成作业,第二天再去找班上同学借书,去打印店一本本复印。只能用复印的黑白板书上课,让儿子记忆犹新,体会到了丢东西的后果,再也不敢乱丢。

父母必须富有爱而坚定的执行界线,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将界线内化成自身健康成长的必需。让孩子了解,他们必须逐渐地为自己的问题负责,让他们端正负责任的态度,父母起初肩负的担子最终必须落在孩子身上。

“超级家长”容易培养“问题儿童”

“为孩子立界线的同时,也要建立起教育子女时自己的界线。”从事基础教育这么多年,周爱军发现娇纵孩子是很多家长容易做而且不自觉做的,没必要让孩子去吃一些“不必要的苦”的想法,让自己变身“超级家长”,却培养出了不少“问题儿童”。

经常会有孩子对老师说“老师我不会拧瓶盖”“老师我不会系鞋带”,其实潜意识说的

是,“你替我做吧”。但是一般有经验的老师都不会直接去帮孩子做,老师会请他的同班同学教他,或者告诉家长请家长在家教。如果是同年龄的小朋友会做而他不会,他就不能再逃避学习而沉溺享受被照顾。

而最让周爱军认为不应该的,则是有些家长在孩子值日当天,走进班级去帮孩子打扫教室卫生,她说:“学生行为习惯很好,教室一般不会很脏,打扫卫生对他们来说并不难。”除此之外,还有家长帮助孩子做手工作业,这种行为剥夺了孩子应该体验的学习过程。

“超级家长”长此以往的“奉献”,会形成孩子所有事情都丢给家长做。周爱军在最后告诉各位家长,虽然每个家庭背景不同,教育观念不同,但父母们都要明确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做到什么程度,哪些是自己不能做的,如何坚持。如果孩子不能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那么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现场互动

父母要分清限制和控制的界线

家长:自己也是老师,但是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经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为何懂得很多的大道理,却依然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周爱军:这是所有老师的困惑,包括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时候,身为老师,看过最美的风景,就想把这个风景移植到孩子身上,所以给孩子制定了最高的标准。其实,强制让孩子的行为符合父母个人的标准,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控制。我们在为孩子立界线时,要做到尊重和平等,理解和接纳,我们可以以现实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孩子的行为,以保障他安全健康成长,但不能以个人标准作为他们的标准,去控制他们。   

(长江日报记者舒筱 通讯员董缀文)

(作者:舒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