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区58人登记捐献遗体,妈妈告诉儿子:完成我的心愿是最大的孝顺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16日讯(见习记者张奔设)“最近又收到一张遗体捐献登记表,居民捐献遗体越来越主动。”江夏区9603厂社区的居民姜少彬16日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2009年始,9603厂社区已有58位居民登记捐献遗体。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积极参与捐献,社区居民对于这份公益事业的态度悄然改变。

刘忠祥手持遗体捐献登记表 见习记者张奔设 摄  

小区里3位居民已实现遗体捐献

目前,9603厂社区已有3位居民实现遗体捐献,庞家秀就是其中之一。其老伴刘忠祥告诉记者,庞家秀从电视上看到了许多遗体捐献的事例,提出了捐献想法。

今年78岁的刘忠祥目前独居。老人家里陈设简单,但十分整洁,地面的瓷砖一尘不染。

在正对门口的柜子上,摆着刘忠祥和庞家秀在2013年金婚时拍摄的纪念照。他从里屋翻出了他和老伴两人的遗体捐献志愿者申请登记表,记者看到,申请表上写着捐赠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联系方式等信息以及捐献执行人的名字,填表日期是2014年5月8日。

刘忠祥仍记得老伴提出想要捐献遗体时说的话,“我一辈子都是家庭妇女,没有为社会做多大贡献,死后想把遗体捐献出来,为社会创造价值。”

“她怎么没有贡献?”刘忠祥说,老伴一辈子都在为家庭操劳,他当兵十多年她一个人在乡下照顾孩子,劳碌一生,死后还想着奉献社会。回忆起老伴,刘忠祥抹泪。

刘忠祥曾是老兵,经历过残酷的战争,亲眼见过战友倒在身边。刘忠祥很支持庞家秀的想法,跟她一起登记捐赠。

2010年底,当时69岁的居民赵腊云顺利成为捐献志愿者,她的老伴跟她一同登记,在外地工作的两个儿子尊重父母的意见。老伴过世后,办理了遗体捐赠。每年清明节,赵腊云都会到石门峰遗体捐赠者纪念碑看一看,“现在网上就可以进行祭扫,上面有老伴的相片和名字,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也不用每年清明都跑回来了。”

刘忠祥的遗体捐献登记表 见习记者张奔设 摄

“完成了妈妈的心愿就是最大的孝道”

庞家秀的遗体捐献志愿书上捐献执行人写的是儿子刘军,当她第一次提出捐献想法时,刘军断然拒绝。刘忠祥说,儿子的反应是:“如果我连父母的身后事都不能料理好,那就是不孝顺。”

面对儿子的坚决反对,庞家秀不得不借春节儿子回家临走时,逼着他签字,不签就不让走。庞家秀曾劝导儿子:“我的心愿就是捐献遗体,你完成了妈妈的心愿就是最大的孝道。”最终刘军签了字。平时面对子女不善言辞的刘忠祥见妻子说服了儿子,赶紧拿出自己的遗体捐赠登记表让儿子一并签了。

两年前,庞家秀去世,刘忠祥拿出捐赠登记表跟儿子说:“你妈妈最后的遗愿你同不同意?”刘军不吭声,出门二十多分钟后才回,刘忠祥将登记表塞到儿子手中:“你要是同意就打电话吧。”刘军拨通了红十字会的电话,工作人员上门后,刘军许久才挤出一句话,“你们一定要善待我妈的遗体。”

遗体运上车时,刘军又询问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遗体将会作何用途。根据“双盲”原则,工作人员没有透露,只是说一定会妥善处理,帮助到需要的人。刘忠祥知道,老伴的遗体一定在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了她最后的心愿。

姜少彬介绍9603厂社区居民遗体捐献情况 见习记者张奔设 摄

10年接力,居民捐献遗体更加主动

今年66岁的老党员罗来明是社区遗体捐献的发起人,现在他已搬到女儿家居住。他介绍,2009年,他在小区里第一个登记捐献遗体。“当时,有不少居民有捐献意愿,但不知道途径,我多方打听后联系上了红十字会,退休后又成为遗体捐献联络人。”他说。

“传统的丧事太繁琐,也给子女带来经济负担。”罗来明曾任9603厂办公室主任,办理过不少丧事。他说,捐献遗体不仅丧事从简,还能够帮助到别人。

2012年罗来明搬离小区后,当时65岁的姜少彬接替罗来明担负起联络任务。姜少彬就住在刘忠祥的隔壁。在刘忠祥家里,姜少彬从资料袋中取出了一份名单,上面记录着社区58名登记捐赠遗体志愿者的信息。

姜少彬是首批登记遗体捐献的居民,如今也是义务宣传员,担任联络人后,已经有35位居民通过他登记遗体捐献。

9603厂社区是个老社区,社区工作人员马榕介绍,社区居民不仅是邻居,大部分都还是9603厂的老职工,平时联系很紧密。刚开始宣传遗体捐献,居民很不理解。姜少彬接手后,主动领材料做宣传,但部分居民言辞激烈明确拒绝。姜少彬顶着压力,一坚持就是7年。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遗体捐献,居民的态度悄然改变,居民们相互影响,主动找姜少彬登记捐赠遗体的明显增多,形成一个小的区域文化。

赵腊云说,第一次去石门峰遗体捐赠者纪念碑上只有一个名字,“今年去时,四面纪念碑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名字。”

据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负责人骆钢强介绍,从2000年开始,武汉市全面开展遗体和器官捐献。截至目前,已登记捐献人数13000人,实现捐献近2500人。最小的年仅17岁,最大的逾百岁。他们拯救了1500个垂危的生命,让2000余人重见光明,让300多位严重烧伤患者得到救治。

据估算,武汉市每年需要超过1000具遗体,用于科研、教学和移植,但每年仅能提供约350具,缺口甚大。

【编辑:付豪】

(作者:张奔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